285. 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中的醫師 / 黃勝雄 /05/2017

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中的醫師

作者 黃勝雄

台灣人接受近代醫學敎育開始於1889年。是在日本統治台灣的第四年,他們在台灣設總督府醫學校時開始。一直到二次大戰終結的1945年為止的52年間,總共培育了1888位有科學訓練的台灣醫師(註1)。但是在這段年代中曾經出國到歐美各國深造的人數極少;一方面是那時出國越洋到歐美的交通非常不便。另一方面是一般人缺乏世界觀,且留學機會也不多。台灣的醫師大部份是去日本進修留學。在當時算是國內留學,是在日本國內的大學醫局(註2)進修。其中取得博士學位的醫師共有212 位(約占畢業生的11%)。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出,在本質上台灣的醫師們是相當優秀又好學的一群。而在這1888位醫師當中,有機會到歐洲或北美洲留學的更是鳯毛麟角。其中有留法國的李晏,郭松根醫師,留學德國的王受祿,高敬遠和王通明醫師及留學美國的林安息(炯東)和王振明醫師,包括官派到歐美留學的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總共也不超過10位。(註3)佔不到0.5%。在那個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政府的移民政策基本上還是排華和排日的。而台灣人不是被認為是日本人,就是認定是中國人,根本沒有”台灣人”這個代名詞。因此他們(台灣的醫師)要在美國工作生活下去或申請移民而成為”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是沒有機會的。那時甚至來美國的醫學院讀書畢業(1926年)的劉清風醫師(註4)也無法居留美國而不得不受聘去上海復但大學敎書。因此在二次大戰以前是找不到台美人的醫師。

從1945年到1955年終戰後的十年間,台灣的醫學教育開始逐漸受到美國醫學敎育的影響。尤其是在畢業後的專科住院醫師的訓練這方面。才從日本行之有年的畢業後各專科醫局博士研究員的師徒制改變成為美國式的畢業後繼續敎育—即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的專科訓練。但是通過專科醫師的資格考試的醫師並不像日本給予”博士”學位。 終戰後的十年間在台灣發生了歷史上的兩件大事;其一是因為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佔據台灣後野蠻的鎮壓統治才引爆的動亂(就是1947年的二二八屠殺亊件)和其二是來接收日本投降的中國政府開始盗運台灣糧倉的米和蔗糖去中國而導致的通貨膨脹,才實施的幣制改革(1949年的四萬元台幣換一元新台幤)。第一件事致使台灣人的精英被屠殺兩萬多人,其中有不少是提早接觸西方民主思想的醫師和醫學生有49人(註5)。第二件事發生後使一般台灣人變成窮苦不堪,生活困難。這時台灣的醫師既使有心想更上一層樓也無法自費到國外去留學。這段時間出國進修留學的醫師都是官派的公費留學而且還要受國民黨政府的指派,篩選和監督。他們都一定要囘台灣服務。除了鄭翼宗醫師(註6)之外。他專心研究細菌學而被指派留學美國。但他在台大熱帶醫學研究所時曾參加硏究共產主義的讀書會和共產黨人士過往密切。等他到了美國後風聞國民黨KMT特務開始清除異己並捉人去關牢或死刑,使他從美國學成後自願投靠中國大陸的共産黨(另外一件悲慘的人生)。終戰後旳這十年之間,據我所知還沒有一位臺灣人的醫師後來成為’台美人’。那時候倒是有兩參位醫師從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因為受醫學敎育時用德文學習而選擇到歐洲留學,他們也是公費留學,都囘到台灣服務。台灣的敎育部曾在公元1947年公布國外留學規則必要經過考試。但在動亂中並未擧辦過自費留學的考試。

從1955年到1965年之間,台灣的地理政治(Geo-politic position)位置和美國之間產生了突發性的變化。本來美國看到二次大戰後中國的內戰時,因為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貪污,才被共產黨打敗而不打算支持蔣介石在台灣。但是1950年突然韓戰發生,接著又是1955年延續到1975年的越戰發生。而兩次都是國際共產黨在背後支援而發動。這個事實使台灣在地理位置變成了抗拒共產黨繼續在東亞擴張勢力的重要戰略焦點。美國也不得不回過頭支持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並派美軍顧問團進駐台北及海軍第七艦隊來守䕶台灣海峽,以維持東亞局部的和平。另一方面也在台灣設立美國新聞處和美國之音(VOA)來宣傳自由民主的價值。美國也利用台灣的勞動生產力,來供應部份局部戰爭物資的需要。這樣也使台灣賺了戰爭財而改善不少台灣島國的經濟。這時(1955年)台灣的教育部才真正開始擧辦有限制名額的公、自費留學考試制度。公費留學生只錄取十名,因為考試範圍包括了中國文和中國歷史,對在台灣受敎育的人是未曾學過的。結果是絕大多數的公費留學生是保留給外省人或達官的子弟,而自費留學也限制名額(十至十五名之間,又沒有絕對的標準)給其他的學生包括台籍的學生。這些作為只是讓美國人看到表面上台灣的政府好像很公平。因此當年能在競爭中通過留學考試又目睹對省籍的不公平待遇而出國進修的窮台灣學生對國民黨政府都產生極大的很反感,但在現實高壓統治下他們卻敢怒而不敢言,深怕家屬被害。在那個年代台灣的醫師來美國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是比較受歡迎的,因為二次大戰加上韓戰使美國缺少住院醫師的人力。而且他們出國是用Exchange Visa不必經過敎育部的留學考試,雖然還是要經過警備總部身家調查和外交部的簽證才能出國。因此早在1952-53年就有醫師自費來美國留學,比一般理工科的學生早了三年。根據台灣政府敎育部的統計,從1955到1965這十年間約有100名公費留美的學生和300多名自費留學生,其中台灣出生的學生還是少數。然而不管是留學生簽證的Student Visa或是醫師的Exchange Visa,在學成後他們都無法留下來在美國找工作。公費留學生畢業後可以囘台灣卡位就職或做官,但是苦命的台灣青年想囘去做事也沒有門路,更沒有位置。他們都要經過一翻波折,或在專業上有特殊成就才能變成台美人。為了要在美國生活下去,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奮鬥過程和故事。使我們覺得更應該珍惜地把台美人的奮鬥故事寫下來,保存下來,好讓台美人的後代學得警惕,並紀念這些得來不易的先人經歷。美國的非裔美人(Afro-American)最初被帶來北美時,他們的先祖並沒有留下來辛苦的遺敎給他們的後代,使這些後代到現在生活上多少還是自生自滅,少有家訓或庭訓來啓導他們,不像猶太人的傳統價值流傳在種族之中。所以非裔美人到現在許多人還生活在社會的低層,不自愛或自暴自棄。希望這些台美人的血汗記錄和共同記憶能成為後代的鼓勵。

再從美國醫師人力的角度來分析;美國一貫都是徵兵制度,自從二次世界大戰到韓戰、越戰,美國的醫師和醫學生被徵召服役而死傷在戰場的數字確實不少。所以在二次大戰後美國的醫學協會(AMA)和醫學院協會(AAMC)就開始注意到全國各大醫院臨床醫師的短缺。雖然戰後復甦經濟較好的幾州已經著手設立州立的醫學院,但還是它緩不濟急。於是在1956年經國會授權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組織在費城,要從國外找尋醫療人力,叫做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ECFMG),用它來評估國際上各個國家醫學院畢業生的臨床醫學程度。這個機構設計了測驗相當於美國醫學院畢業生應該有的知識的題庫。並先在美國各地,加拿大幾個醫學院的畢業生做模擬考試做為比較的標準。最後在1959年美國醫學會(AMA)和美國醫院協會(AHA)接受這個機構的專業能力並授權給它,從1960才開始代徵國際醫學院畢業生(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s)來美國補充人力的短缺。在台灣第一次有醫學院畢業生報名參加ECFMG考試是從1962年開始的,當時也只有少數幾位台大醫學院畢業生從台北的美國新聞處得到的消息。台灣從1960年開始有高雄醫學院的畢業生,接著1966年又有台北醫學院及中國醫藥學院的畢業生,每年增加了400名以上的畢業生。他們都無法在台灣找到理想的訓練場所,因為台灣的敎學醫院數目有限,也來不及準備好住院醫師訓練的場所和人力。結果這批畢業生都來參加ECFMG考試。在台灣的及格通過率約八成,這也顯示台灣的醫學生素質相當高,通過了的人就準備到美國來接受畢業後的專科敎育。因此從1965年開始台灣每年醫學院畢業生中約有70%到80%都留學到美國來,一直到1985年美國醫師人力補足了之後。台灣的醫學院畢業生雖然通過了ECFMG的認證,要再申請來美國的住院醫師訓練就愈困難了。來美國受訓練的醫師也愈來愈少。從1965到1985的二十年間估計台灣的精英醫師約有2500名到北美州來接受並完成專科醫師訓練。其中有約400人回臺灣貢獻執業,約有500人已經往生。現在加入北美州台灣醫師協會的會員有1400人,其餘200人沒加入而是退休散居在北美州各地。他們都是受尊重的美國各專科學會的專業醫師,都應該是已經歸化美國籍的台美人。

 

註1:陳永興醫師著—台灣醫療發展史。Pp.50 和pp.71

註2:日本大學醫院臨床敎授指導的硏究呌做’醫局’。在醫局做研究寫論文刊載,通常經過4到5年才得到醫學博士。

註3:朱真一醫師著—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Pp18-119。

註4:朱真一醫師著—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Pp50-55。

註5:陳永興醫師著—台灣醫療發展史。Pp.103-122

註6:朱真一敎授著—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Pp80-106

 

Source from Dr. P. Huang 05/2017

Posted in 0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