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 台美人醫師 overview / 黃哲陽 /05/2017

台美人醫師 overview

作者 黃哲陽

台灣自古以來的醫療,只有巫醫和漢醫,直到1865年由長老教會派來的蘇格蘭人馬雅各 醫師(James Maxwell) 來台南和高雄醫療傳道〈1〉,才種下第一顆西醫的種子,以後陸續來了一些醫療傳道士,持續經營,並訓練在地的藥局生為醫生;而北部則有同是長老教會加拿大籍的馬偕博士也作醫療傳道〈2〉,由南、北同時雙管齊下把西醫的種子傳播出去。

1895年日本人開始統治台灣,日本西醫也伴隨政府而來,他們建設環境衛生設備,如自來水系統和排水系統〈3〉,蓋廁所,建醫院,也從1897年起開始訓練台灣醫學人才,創立總督府台灣醫學講習所,1899年改為總督府台灣醫學校,以後再經過時代和政局的變遷,此醫學校也有七次學制的改變,成為今日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因歷史最悠久,基礎穩固,加上不斷精益求精,一直是台灣醫界之龍頭。在日據時代,台灣醫師的來源,除了台大醫學院之外,其他都是留學日本醫學院的。

1949年國民黨政權失去中國大陸江山,撤退來台灣,帶來六十萬大軍及大批難民,台灣人口驟增,醫師供不應求,當時政府限制人民出境,去日本留學困難,醫師來源短缺,1950年代開始,為應付需求,台灣島內醫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首先由杜聰明博士於1954年在高雄設立高雄醫學院;1958年中醫人士在台中成立中國醫藥大學,訓練中醫和西醫;1960年徐千田博士和胡水旺醫師創立台北醫學院;1966年周汝川醫師在台中成立中山醫專,加上跟政府轉進來台的國防醫學院,因此在60年代台灣醫學畢業生突然增加很多,當時很多醫學院沒有自己的教學醫院,可以訓練住院醫師的教學醫院只有台大、榮總、三總、馬偕等,其他雖有署立和市立醫院可去,但對年輕醫師不夠吸引力,很多醫師選擇出國,少數人去日本,大多數人去美國。

當時的政治情勢是國民黨專制白色恐怖統治,台灣百姓被壓抑得敢怒不敢言,有機會出國的人當然選擇出國,而且美國在60年代深陷越戰,他們的年輕醫師被徵召從軍,醫院裡的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的空缺乏人填補,所以就設立Education Council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 (外國醫學畢業生教育會),到世界各地招考甄試醫學畢業生來美國當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1958年舉行第一次考試,而台灣在1962年才第一次有人參加考試,在1960年代大多數的台灣醫學院畢業生都能輕易的通過這個考試 (台灣醫學生的考取率達80%)〈5〉,那時台灣才只接觸西醫一百年,我們的醫學院畢業生就有美國的水準了!很多年輕優秀醫師在台灣沒有機會進教學醫院,嚮往美國的高醫學水準,又碰巧在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人心惶惶,引發出國潮,就乘勢紛紛被美國網羅過去了,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最多,到1975年越戰終止,美國年輕醫師從戰場回來補足他們的醫師缺額,而台灣那時也有足夠多而高水準的教學醫院了,從此台灣來美的醫師大幅減少。

根據美國醫學會的統計,至今至少有三千台灣醫學院畢業生來美國接受訓練〈4〉,其中約400人回台灣貢獻〈5〉,其他大多長期居留美國而歸化為美國公民,現今約有500人已經凋零〈5〉。本來按照美國移民法,醫師來美所持的護照大多是 exchange visa,五年後必須回國,如果想再出來的話,需等兩年後再申請。所以在60年代有些自始就決心來美國定居的醫師,選擇用l-20學生visa,去學校讀碩士或博士,以後才能改變身份,申請PR。但是在1970年美國不只住院醫師短缺,開業醫師也不足。美國總統 Nixon遂開放外國醫師以exchange visa來的也可以申請PR,這個法規的改變,給予很多台美人醫師大開方便之門,很多台美人醫師很容易地取得PR,五年後變成公民,但好景不常,到了1976年美國政府又再取消此法規,以後要來美接受畢業後教育變得比較困難,所以人數變少了。

這些留學美國的台美人醫師剛來乍到時大多有英語溝通的問題,因為在台灣學英文只注重讀寫,缺乏會話機會。但是經過加強學習和在職訓練後,大多3-6個月就可應付自如了。為了要繼續受聘昇級,或考專科文憑,或考醫師執照,都要勤奮讀書,看醫學期刊,充實自己;同時對於指定照顧的病人要盡心盡力,對病情瞭如指掌,才能受到上級的信任。受訓期間薪水低,就要想辦法晚上及週末去兼職賺外快。所以第一代台美人醫師個個都有其奮鬥以及最後成功的歷史,他們在完成專科訓練後散佈美國各州,或者單獨、集體開業,或者在私人、政府機關工作,美國醫師待遇如同其他professionals一樣優厚,而台美人醫師一般比老美同儕更勤奮樸實,老美醫師老境頹唐的時有所聞,而台美人醫師到退休時經濟上似乎都比較穩固。

有些台美人醫師在臨床或基礎醫學研究有很高的成就,卻不忘回饋母國台灣,如黃崑嚴教授是知名干擾素和感染免疫學者,1982年受聘回國任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6〉,又如伍焜玉在血液學是國際級的學者,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06年回台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7〉。賴明詔是冠狀濾過性病毒專家,中研院院士,也回去當成功大學校長〈8〉。王國照在美國骨科有特殊的成就,當上著名的維京尼亞大學骨科主任,被聘回國當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六年〈9〉。李明亮來美國作小兒科基因研究有成,受聘回台創立慈濟大學,以後任衛生署長〈10〉。黃世惠是台灣來美學腦神經外科的先峰,去日本教神經外科,又回台經營環球有數的企業(三陽工業)〈11〉。黃勝雄也作腦神經外科很傑出,是醫師的醫師,也是白宮諮詢顧問,但在事業巔峰時又選擇回台擔任門諾醫院院長〈12〉。高明憲是著名的婦癌教授,來回台美之間一百多次,協助創立馬偕醫學院〈13〉。另有李慶榮的研究,發現人體LH Receptors,揚名國際,可惜他去中國講學,而非去台灣〈14〉。其他還有更多有成就的台美人醫師,不勝枚舉,掛一漏萬,在所難免。

有些台美人醫師有藝術天份。施哲三是病理科醫師,無師自通,只憑自己的靈感揮動彩筆,繪出美麗的圖畫,遂棄醫從畫,變成一個成功的畫家〈15〉。陳家榮自小喜歡繪畫,一邊當醫師,一邊畫出自己的一片天〈16〉。許明彥也是醫師畫家,可惜病魔纏身,無法發揮潛能〈17〉。鄭瑞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病理學家,業餘作出來的動物標本維妙維肖、栩栩如生〈18〉。吳永吉是復建醫師,帶著一袋愛心走天下,用改良的「真空成型」技術,造福很多殘障者〈19〉。林衡哲是小兒科醫師,天生有文才,對文化特別有興趣,起先利用業餘設「新潮文庫」,介紹世界名著,以後專心提倡台灣文化,創辦出版社出版台灣文化書籍百本,自己也創作不斷,已經寫了二十幾本書。

1980年代,海外台灣人看到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林義雄血案、陳文成命案,群情激昂,屢次發動抗議,深知組織團結才有力量,遂有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及FAPA的成立。當時在 Cleveland 的醫師領袖,也是著名的神經病理學教授周烒明振臂一呼,在1984年成立了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NATMA)〈20〉,由周教授擔任第一屆會長,下設40個分會,各有分會長。它的宗旨主要是要團結台美人醫師,達到醫治各族裔的貧病,消除會員遭岐視,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幫助醫學再教育等。

在醫治貧病方面,NATMA多年來一直有選擇到第三世界國家積極做國際義診。他們自2003年開始至今,作國際義診14次,去過 Grenada、Costa Rica、Panama(2次)、Guatemala(3次)、Nicaragua、Dominica Republic(2次)、Myanmar(2次)、Haiti、Belize,不只發揮醫師的慈悲精神,也為母國台灣作了很好的國民外交。

上面提到,第一代台美人醫師差不多已屆退休年齡,勢必傳承給第二代醫師,例如NATMA南加分會理事會已大多由第二代取代。我們沒有統計數目字,不過我相信台美人第二代醫師一定比第一代更多、更優秀,第一代醫師大多希望孩子能克紹其裘,而其他行業的人也會鼓勵子女如果有興趣的話就去當醫師,因為那是一種可以使生活安定又能幫助別人的高尚職業。

我們相信第二代台美人醫師有更多傑出人才,只是這裡收集的第二代資訊不多,只能列舉二人。黃至成(Chi-Cheng Huang)在Bolivia 的首都 La Paz ,看到一群街童無家可歸,晚上在垃圾場覓食,很可憐,他創立 Kaya International ,募款來濟助那些街童〈21〉。另一位李伯寧 (Bernard Lee)有精湛的整型外科醫術,尤其 microsurgery,是世界一流,最近被延攬進哈佛大學醫學院為教職〈22〉。

 

References:

1, 台灣醫界人物誌(p. 18)陳永興

2, 台灣醫界人物誌(p.29-30)陳永興

3, 台灣醫界人物誌(p. 53)陳永興

4, 早期留美經驗談 (朱真一)

5,  台美人中的醫師 (黃勝雄)

6, 黃崑嚴談人文素養 (黃崑嚴)

7, 台灣人的榮耀-伍焜玉醫師 (林秀美)

8, 台美人的榮耀-賴明詔校長 (林秀美)

9, 重披白袍 (王國照)

10,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明亮)

11, 早期留美經驗談 (朱真一)

12, 一個神經外科忙碌的生活 (黃勝雄)

13, 高明憲醫師視病如親 (吳淑梅)

14, 從基礎醫學到病理 (李慶榮)

15, 無師自通的醫師畫家 (謝瑾瑜)

16, 陳家榮醫師的繪畫境界 (黃春英)

17, 攜手走過來時路 (蔡烈輝)

18, 旅美醫師鮭魚返鄉 (鄭瑞雄)

19, 帶著一袋愛心走天涯 (陳東榮)

20, 一對使我以台大人為榮的學長 (賴其萬)

21, 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 (黃志成)

22, 李伯寧醫師的故事 (施長要)

 

One of the Medical Colleges in Taiwan (台灣的醫學院之一)

NATMA Annual Convention at Washington, D.C., 09/2011

Source from Dr. Huang 05/2017

Posted in 0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