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傳(上/下)
作者 藍麗娟
〈為下一代而前進〉 李遠哲
這幾年來,當許多朋友問起我什麼時候寫回憶錄或傳記時,我總是告訴他們,我一直忙著設法因應未來的挑戰,諸如科學研究與人類社會朝永續轉型等議題;另一方面,我總覺得「個人」的事並不那麼重要,若有精力則該從事一些重要的公共事務。
但幾年前,在一個機緣下,盧世祥先生為了撰寫《李遠哲與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一書來採訪我。訪談過程中與書籍出版後,我漸漸了解到,深深融入社會的我的生命,早已不屬於我自己,該屬於整個社會。我走過的路,我的經驗與思想,透過書本表達,讓人們理解,該也是我重要的責任;但還不是時候。
第一次見到藍麗娟,是她為陳定信院士寫《堅定信念》時。她來採訪,我覺得她很開朗、充滿活力、知識豐富,也容易深入交談。後來,她表示想撰寫我的傳記,我就改變了想法。而且我知道,她這位年輕的資深作者,是一位能夠繼續成長的年輕人。也正如黃武雄教授給我信中提到的,「她是一位值得培養的人」。
麗娟寫書的方式,是先描繪時代背景和場景,再把人物故事帶進去。我第一次真正以更寬廣的角度回顧我生長的土地,因此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曾詳細追問過我成長過程中的許多細節,在這討論中,我才體會到,小時候雖然「叛逆」、一直想「超脫」,但畢竟也沒能脫離父母親對我的深遠影響;住家附近社區的一群堂兄弟和表姊妹們,倒是使我們生活多采多姿,豐富了學習環境,對我成長有很大的收穫。這段日子,她從我經歷過的歲月訪談起,她驚人的吸收能力,很快就變成像是一位從小跟我一起長大的朋友。
我從事科學與教育的工作,教過很多學生。麗娟和他們不同,她不是科學領域出身,但是,她和我的學生一樣,滿懷熱情、理想與好奇心而來。書中涉及不少我的專業領域,我花了很多心血讓她了解我做過的科學研究;她花了更多時間化為文字,使一般的讀者也能理解。
麗娟三年多來用心地採訪、寫作,她求真求實的態度,讓我想起講臺下、實驗室裡那些渴望求知的學子,我也和她分享了很多。她還採訪了五十七個人,蒐集資料向我求證。我常開玩笑說,我一輩子忙著很多事,有時幾乎一人當三人用;她這樣挖下去,可能到她八十歲時都寫不完。而當我回答了外界一些莫須有的傳聞,她也能明白,珍貴的版面應該用來啟發人心,報導真實的事物,不要在意那些從未存在過的事。
翻開過去,我尤其感激的是,每一個生命片刻都有我內人錦麗的扶持。她是我小學同學,我在青春期時暗戀過她。我常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能與我最喜歡的人共度漫長而珍貴的歲月。錦麗陪我一起離開臺灣到美國留學時,我口袋裡只有一百美元,但她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善良、可靠與探索科學的熱忱。她深富智慧,在待人接物上幫了我很多忙。是她照顧我,教育並陪伴孩子們成長,讓我專心實現理想,沒有後顧之憂。我曾在差旅的飛機上,於筆記本寫下幾行字:「當妳在我身旁,我埋頭苦讀,忘了妳的存在;當我遠走高飛,我的相思滿懷……」我每到旅館便迫不及待打電話給她,在世界各地出差時,每夜聽到她溫柔體貼的話語,整日的疲憊也就煙消雲散,翌日的工作又能邁進一大步。
我深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觀念影響。錦麗與家人曾感嘆過,他們是我的「小我」的一部分,要跟我犧牲的;藍麗娟寫我的傳記,當然也是「小我」的一部分。但是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想過的事,希望對年輕人有些幫助;雖然時空背景相差很大,世界也轉變得不盡相同,但是年輕人透過閱讀來了解,總是有價值的。在這轉變的最後一段路,充滿熱忱的責任編輯周奕君,她對這本書提出的創意,勇於承擔的盡心盡力,在短時間內付出許多,她的精神使我非常敬佩,也確實讓我對這一代的年輕人很有信心。也許這本書,我們該提昇為「大我」的一部分,確是完成了。
幾年前,我跟好友薛伍德.羅蘭教授參加一場研討會。羅蘭教授以證實臭氧層破壞與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有關而榮獲諾貝爾獎,我們曾說好要一起努力,研究大氣化學的重要問題。會後羅蘭教授夫人對我們說:「你們男人都一樣,那麼拚命努力,以為沒有你們,地球就將停止轉動。其實我告訴你們,以橄欖球為例,如果你們掉了球,一定會有人撿起,而且跑得比你們更快。」錦麗鼓掌讚賞且完全同意;但我跟羅蘭教授並不同意此論點,覺得我們對人類面臨的困境,還得要我們領先往前衝。幾年前羅蘭教授已離開了。
「成為出色的科學家,與志同道合的人打造美好的世界」,這是我年少時一直想做的事。年近八十,看到世界仍飽受戰爭、飢餓與貧窮的壓力。人口超載、消耗過多的人類社會,已把我們生活的環境導向人類的生存危機。溫室效應將使我們下一代生活於「水深火熱」的處境,人類社會必須急速轉變,已沒剩下多少時間了。下個星期受邀到京都、東京參加幾個重要的國際會議,回臺不久,再前往梵蒂岡科學院、印度的德里開會,緊湊的行程排滿攸關人類未來的議題。我們知道該怎麼走,但要緊的是,怎樣才能成功地把人類社會帶入永續發展的道路。
是的,為下一代付梓這本書之際,我的腳步又已踏向明天與未知,為下一代而前進。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四日
作者簡介
李遠哲
一九三六年生,臺灣新竹人,臺灣大學學士,清華大學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曾先後擔任勞倫斯放射實驗室和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一九六八年任教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一九七四年轉任母校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教授暨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首席研究員。一九九四年回國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二○○六年十月卸任後,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二○○八年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出任會長並領導理事會實踐「促進國際科學合作,造福人類社會」之宗旨;並與卅一個國際學會會員和一二二個國家會員攜手推動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相關工作。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化學動力學、反應動態學、分子束等。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美國藝術科學院、世界科學院、梵蒂岡宗座科學院等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德國哥廷根科學院等海外院士,日本科學院、匈牙利科學院、印度國家科學院、馬來西亞科學院等榮譽院士。榮獲的重要學術獎項包括一九八六年獲頒之諾貝爾化學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法拉第獎、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迪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獎。除上述之外,還曾獲得其他多種榮譽,包括四十二所大學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二○一五年十二月止)。並獲法國政府頒贈之國家功勳勳位──大軍官勳章(French National Order of Merit, Grand Officer)等數國勳位。他也參與各種國際學術諮詢與社會服務工作,長期關心並致力於科學及教育發展、兩岸關係、全球急速減碳以遏制地球暖化等問題。
藍麗娟
政大新聞所碩士、政大廣電系學士。第五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雜誌類首獎得主。曾任《天下雜誌》副主編、《Cheers雜誌》副主編、民視新聞部編輯。書籍作品包括:《李遠哲傳》《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人生基本功——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志業》《我的環台夢——劉金標的73歲自行車環島日記》《果然台灣——種出在地的幸福》《不上班去釀酒──葡萄園教我人生四堂課》等十四本書籍。
Published in 11/2016
Posted in 11/2016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in who’s who: 54. Yuan-Tseh Lee 李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