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全美台灣同鄉會簡介 The Formosan Club of America/范振聲/2015/05

全美台灣同鄉會簡介 The Formosan Club of America

作者 范振聲

(一)成立

1960年代從台灣來美國求學的學生漸多,在許多城市或校園開始有台灣同鄉會,或同鄉聚會的活動。鄉友在異鄉互相協助,取暖。1970年夏天美國各地28個同鄉會決定聯合成立「全美台灣同鄉會,The Formosan Club of America。」總會在New York,會長是鄭義和(N.Y.),副會長:許和瑞(L.A.),執行秘書:陳隆豐。法律顧問:蔡文雄。會員會費每人一年$2.00 USD。

這28個原始分會(Local Chapters)如下:

Ann Arbor, MI; Austin, TX; Baltimore, MD; Binghamton, NY; Boston, MA; Cincinnati, OH; Collage Station, TX; Greater New York, NY; Greater Chicago, IL; Hartford, CT; Houston, TX; Ithaca, NY; Lincoln, NE; Los Angeles, CA; Madison, WI; Manhattan, KS; New Haven, CT; O.V. Norman, OK; Okemos, MI; Parma, OH; Philadelphia, PA; Provo, UT; Portland, OR; Raleigh, NC; Seattle, WA; St. Louis, MO; Storrs, CT; Minneapolis, MN; Washington D.C.

以後數年,參加地分會陸續增加,同鄉會分會英文名字叫:「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XXX Chapter」漢文全會稱「全美台灣同鄉會」,分會簡稱「XXX台灣同鄉會」。

美國地大,分會分佈廣擴,為方便全美台灣同鄉會分:(1)美東,(2)東南,(3)中部,(4)中西,(5)西南,(6)美西,六區(見圖)。

在老蔣及小蔣時代,「台灣」兩個字雖非禁用,但不受鼓勵使用,尤其是團體在公開場合上。可是全美台灣同鄉會在短短幾個月就有那麼多的會員及分會,令人感動。

全美台灣同鄉會成立約半年後,在New York有一陳姓人士成立「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兩個名字類似,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團,也沒有來往。聯誼會的會員有來自台灣的人士,也有世居美國的廣東移民。會員比同鄉會少很多。台灣的媒體把聯誼會說或寫成台灣同鄉會,其實是很大的誤導。

(二)活動

各地同鄉會過年過節時有聚會球賽等活動。夏天時同區的同鄉會常聯合舉辦夏令會。參加的人數少時兩三百人,多時五六百人。夏令會的主講人常是受邀從台灣來的政治或文化界的名人,如林義雄,徐國勇,陳師孟等。台灣少棒隊來Williamsport, PA比賽時,美東及中部的同鄉會成群結隊老遠趕去為台灣來的小英雄加油。不幸有一年被國民黨派來的一群人追打,多人受傷。電視上看不到台灣兩個字,後來CBS的Water Cranri播出台灣兩字,竟是鄉親競相走告的NEWS。

1995年李登輝總統到Cornel University演說時,美東及中部的許多同鄉會鄉友結伴去歡迎,盛況動人。2001年陳水扁來美訪問時,Texas及Louisiana數個同鄉會鄉友或開車或租BUS去歡迎,兩度在Houston街上和中共出資雇來抗議的人群隔街對嗆。估計台灣隊超過一千人,中共派出約兩百人。

(三)白色陰影

在美國沒有白色恐怖,但託「抓耙仔」之賜,在許多鄉友心上,難免有白色陰影。這情況在解嚴後,才煙消雲散。

四十多年來台灣同鄉會的宗旨及活動始終如一,不過1991年解嚴及1992年修改刑法一百條後,被選上擔任會長或幹事的同鄉,不必,也不會擔心「小報告」,在台灣的家人也不再有人登門提示要「關心在美國的子女」。

全美台灣同鄉會成立時,原有計畫印一本全美會員的同鄉通訊名錄,但有東北區的鄉友提醒,它會被「誤用」。當時已經發現同鄉有活動時,常收到電話「關心」。因此取消計畫,不過許多分會繼續印當地會員通訊名錄。

為了省郵費,全美台灣同鄉會會刊由分會會長分發。部分分會表示在戒嚴時期分發會刊,有心理壓力,因此,會刊只出了兩期。第三期雖由Chicago分會編好,但沒有分發。兩年後「望春風」取代會刊,由Houston(TX)、Ft. Collins(CO)及Madison(WI)輪流主辦,不寫發行人及分發人的名字及電話保持彈性,算是解決了會長分發鄉訊的困擾及分會選會長的困難。

有幾個大的分會有當地的鄉訊及刊物。如Kansas State University的「曼城話集」,St. Louis的「Formosan in St. Louis」,Chicago的「鄉訊」,Wisconsin的「通訊」,Houston的「休城台灣同鄉會會刊」,California的「全美同鄉會雜誌」。許多文圖並茂,可惜用Ditto Machine 印,歲月無情,經過二,三十年,黯然透色成一張張白紙。

(四)成長

解嚴後台灣美國兩邊跑的商人及學成要回台灣的學生,不必也不會猶豫是否參加同鄉會的活動。今天參加同鄉會或夏令會變成海外鄉親很自然的歡聚。被選上會長或幹部已成為是一項榮譽,有時候它還要競選才能有的榮譽。

同鄉會剛成立的前幾年,閩南語是主流,北京話不受歡迎,因此不會說閩南語的客家人或「外省」家眷覺得參加同鄉會不大舒服,但是1990’s後,這情形不再存在。同鄉會展現其包容及多元的雅量,同時繼續為保護台灣文化努力。美國大都市常有「傳統文化日」的節目,介紹外來移民的本國文化,台灣同鄉會常參加這個活動,並有傑出的表現,介紹台灣本土風俗及食物。

全美台灣同鄉會成立不久後,加拿大、歐洲、日本、及南美也有了同鄉會,因此這些同鄉會便聯合成立「世界台灣同鄉會」,簡稱「世台會」。1988年夏天,世台會在台灣新店開幕15屆年會。這是同鄉會第一次在台灣開會,得到故鄉親朋盛大歡迎及支持,但數位鄉友因名列黑名單,不能回台參加,或途中病倒。這種事在解嚴後已不可能發生,每年「世台會」在台灣、美國、歐洲、中美等地方開年會,參加的鄉友都以百計。回首來時路,令人感慨萬千。

(五)後記

在美國的台灣鄉友像是一顆顆珍珠,台灣同鄉會像是一條強韌的線,把珍珠連結成耀眼的項鍊。從台灣同鄉會歷史可以看到千哩大海隔不開的台灣心,以及數十年海外台灣人對故鄉的深深關懷和愛惜。

2015年5月,Lafayette, LA

源自范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