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以舞會友 / 李瑞紅

以舞會友

作者:李瑞紅

我第一次感受到舞蹈是這麼不可思議的美妙藝術,應該是小學時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世界最著名的英國芭蕾舞家一瑪格特芳登的電影紀錄片,她那高貴獨 特的芭蕾演出,使我深深著 迷,雖然我不懂舞蹈,但是這部影片給我深刻印象,因此啓發了我對舞蹈的興趣。

當時臺灣的社會環境相當保守,所謂的好孩子,應該是努力唸書,考上好的學校,學舞蹈只是課餘之外的一個點綴。住在鄉下的我根本沒有 機會,直到我的堂姊在北女師上課時,拜李淑芬爲師,畢業後回鄉開了第一所舞蹈社,我才有機會接觸到舞蹈。在她結婚後舞蹈社雖關門,但我對舞蹈的熱愛有增無 減。

進了中國文化學院的舞蹈音樂科,接受專業訓練,這是當時在臺灣唯一有舞蹈科系的大專學院,感謝創辨人張其昀先生的獨特教育遠見,使 一群喜愛舞蹈的有機會完成美夢。我也更感激我父母能在保守的社風中讓我選擇自己的喜好。畢業後回到草屯,在埔里的宏仁國中教書之餘,並 開舞蹈社週末教舞,學生相當多,讓人感覺到臺灣已漸漸由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而一般人對舞蹈也有了不同的評價。

婚後來到美國,雖受了先生鼓勵而轉行,但若一有機會,我仍就與大家分享我所喜愛的舞蹈 。在休士頓七年,我常自告奮勇編舞教同鄉們跳 舞,同鄉們的讚賞和感謝是辛苦後的最大安慰。

1981年年底搬來加州,加入了臺灣同鄉會, 同鄉會雖人才濟濟,但缺教舞人才,所以同鄉會若有需要,我即義不容辭爲同鄉服務。記得1983 年同鄉會蓬莱歌劇團演出「新西遊記」,我爲劇 中編了一支民間舞蹈「補破網」,也開始認識一 些熱心同鄉陳都、黃景生、洪頌五、張村樑。其 後又幫廖萬夫和張信行醫師領導的民藝團於臺灣 歌謠十年回顧中編導大部份舞蹈:我所編的農村舞先後在 UC Santa Barbara 和 Stanford大學 的美西夏令會演出。眞正最辛苦聂賣力是1993、 1994和1995年由李華林領導的臺灣文化節。1993 年我推出兩支大型舞蹈,一支是農村舞,動員近 三十多人;另一支是原住民的快樂聯歡舞,由四十多位第二代青年領先表演,再帶動現場觀眾來 賓參加同樂,反應熱烈,約有二百觀眾加入行列 。1994年除了這兩支舞還加入開幕的「彩帶舞獅 慶吉祥」,有八位年青女孩耍彩帶,十六位青少 年舞獅,此舞幾乎耗時一年,以最經濟辦法自製八隻獅子(象徵吉祥),三大箱的塑膠彩繩得自臺 灣好同學盧明秀的贈送,又隨李華林到各同鄉會又教舞又教做獅子,最後再由婦女會將獅子全部 完成。一九九五年將同鄉所熟悉的民謠-草蜢弄 雞公、丟丟咚、四季謠編成土風舞,讓大家瞭解 我們臺灣人快樂活潑的一面。

爲了這些節目的服裝和道具,動員了許多熱心的同鄉,有如魔術師的張漢忠做了很多節3需 求的道具;張村樑從臺灣帶回很多斗笠:祝丕芳 、陳麗都、林春惠和林雪惠負責服裝的剪裁和製 做;當然還有更多一群默默幫忙的姊妹們。我們夫婦也經常到中國城或回臺灣尋找農村舞的鞋子 、彩帶舞的服裝和絲帶、草蜢弄雞公的扇子。爲了籌款,不僅請臺灣好同學郵寄,還請莊太太女兒美美帶回許多毽子來義賣,得到許多同鄉的慷 慨解嚢,共襄盛舉。而後我也專心舞蹈工作,挑選音樂、編舞和訓練,需要近八十人參與的節目 ,找人也是一大挑戰,幸得黃美星、高淑貞、李素秋和曾貴榮的幫忙。我又找了第二代子弟,尤其就近的Stanford和Berkeley大學的學生, 及孩子朋友們來負責舞獅及耍彩帶。經過漫長的 訓練又訓練,在大家都能熟練整齊時,我也精疲力盡了。甚至幾年後,回想起來還心有餘悸。我感激我先生全力的支持和默默的幫忙(我們的孩子當時還小),使我 能夠順利的把事情做好。

近幾年來,臺灣不論在政治或經濟上都有可 觀的進步,臺灣同鄉會也漸漸配合政府,邀請臺 灣的藝人團體來美國爲同鄉表演,而此地同鄉的舞蹈人材也漸多,這是我樂以見到。我要借此機 會感謝大家多年的支持和鼓勵,我很高興所學的舞蹈並沒有浪費,而我也因舞蹈而認識廣交了許 多好朋支,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