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母語踏腳行-王泰澤-2004.4-Language

母語踏腳行

作者:王泰澤152_母語踏腳行這是一部長篇「自傳小說」。我以「福佬話的語音、聲調」爲主題,憑想像創造了如何學習福佬話羅馬拼音字的長篇故事。故事中稱福佬話爲「福佬台語」,簡稱「福台語」,與其他三種台灣母語的簡稱「原台語、客台語、中台語」,平等分別。

我採用「福佬話的語音、聲調」爲主題,寫這本小說,有二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現在台灣政府推行母語,我願充當「語言專家」和「社會民眾」之間的橋樑。語言文字本是約定俗成,目前在台灣,「漢字」至今獨立盛行。然而,六十歲以下的社會大眾,看表意的漢字而能全讀出福佬字音的人,很少;漢字因此越來越難保存福佬話的語音、聲調。另一方面,語文是先有音才有字,用羅馬(英文)字母拼音,可靠字母拼音功能,在字面上防堵福佬語音和聲調的流失。然而,這些拼音字,大部分的社會民眾從沒看過。所以,現時在台灣,「拼音字」和「漢字」相比較,當然相形見絀。在此兩難之間,我想鼓勵社會大眾,在平日生活中,應先加強練習聽熟自己講話的語音和聲調。這種語音聲調的「聽覺」,才是認識母語的頭一步。我們先熟悉語音聲調,以後對「視覺」的文字符號,才有可能做適當的選擇,繼而拼音文字的演進,也才有希望盡善盡美。

第二個原因是:我年前寫了八篇論說文(已發表於美國《台灣公論報》;見本書書後附錄),解釋「福佬話的語音、聲調」,自己以爲不厭其詳,不料很多「伊媒」讀者反應說:「全看不懂!」他們是好朋友,所以「全看不懂!」的評語,全是好意。我因此動了寫小說的念頭,想利用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問答,來降低讀者的先入之見,進而幫助他們以後能「全看得懂」有關母語語音聲調的文章。我回應這些朋友:「你們對台語,不免把很簡單的事情,看成很複雜。看不懂我的八篇文章,不是文章的內容艱深難懂,只是因爲你們的先入之見,堅牢不破,以致自我誤導。」我這番反評語,說時毫無做作,也是好意的。不瞞讀者說,假如這八篇文章眞的那麼困難瞭解,連我自己都寫不出來。

據我所知,學習「福佬話的語音、聲調」,以小說題材寫出來,這是前所未有的嚐試。此書透過虛構人物會話情節,對福佬話的語音和聲調,有不厭其詳的教導;對拼音系統諸多守舊自封,有善意而嚴謹的批評;對拼音系統整合的遠景與期望,亦有抛磚的一得之見。我不奢望讀者讀了後,就可一目了然。讀懂書本文字而不_內容,是常有的事。讀同一本書,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了解^層次;然而,我深信,一百個讀者,都可以採用同一、二個學習探討的方法。我在此要特別介紹給讀者的方法是,李遠哲求學時代的「同學討論法」。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寫文章鼓勵學生求知上進,常會提到他的益友(已故)張昭鼎教授。在台大化學系年輕時代,他們兩人利用暑假期間,選用一本「熱力學」,從頭輪講,討論到互相解惑爲止。這樣輪流講解並深入討論書中內容,才能學到自己眞正不了解的章節,也才有機會發現書中錯誤或不周全的見解。我們從小都應該養成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學習慣。

「學問」,就是先學習問甚麼問題,怎麼問,然後尋求答案。求學過程中,依賴「塡鴨式」、「只知道答案,不了解問題」所學到的智識,是枯燥無味的。不斷的問問題,繼續求解答,知識才能進展。希望讀者讀這一本書,隨時提出好問題,在家裡,問父母和兄弟姊妹;在學校,問老師和學兄姊、學弟妹;在社區裡,問社會顯達和百工諸人。或許身邊有打麻將和唱卡拉OK等等「好玩倶樂部」的朋友,也一樣可以提出問題來,和這些朋友互相鼓勵一番。我們必須了解,一個社會的休閒活動,隨時在左右這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群族有健康的休閒活動,才能夠發揚得出優質的群族文化。

小說中,所有「說過話的」人物名字,以及他們的談論,全是虛構。若有和這些人物同名同姓,說過同樣的話,或做過同樣事情,只是巧合。故事從頭到尾,只不過是我夢寐以求,台灣社會應該極力鼓勵的健康休閒活動。換句話說,全書儘是作者僅憑想像,自言自語。小說中「沒說過話的」人物,和本書主題有關係的,我用了好幾個眞名實姓:簡德祥老師是我小學時代,「智育、體育」並重的啓蒙老師。林繼雄教授首創「台語現代文書法」,對福佬話的語音聲調講解深入,他的著作甚豐,是研習福佬話不可或缺的良好教材,其中《台灣現代語音辭典》,我受益最多。趙弘雅博士是在美國推廣「台語現代文書法」的第一人,我從他於1989-90年在《台灣公論報》發表的文章,學到這一個新的拼音系統。無獨有偶,林、趙兩人都是我台大化學系的學友,林比我高九屆,趙比我低六屆。其他福台語方面,還有兩位在故事中未提到的朋友,陳秋田和顏敏政,他們兩人都是工程師,曾經是辛辛那堤奇異公司的同事。1990年左右,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福佬話,因爲我也住在辛城,有同地之緣,他們的這些討論,也激起我研究福佬話的興趣。其他,故事中謝耀文校長、曾文忠老師、邱正德、惠淑夫婦,眞名眞事的描寫,都已徵得他們的同意。

這本小說是學習福佬話的良伴,適用於學過英語的國中、高中、大學學生,以及講授福佬拼音字課文的老師,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勤勉大眾。尤其對羅馬拼音,無論讀者偏愛「教羅白話字」,「現代文書法」,甚或書中未曾詳論的其他「台灣語文音標」和「通用拼音」系統,本書都可用做補充教材,幫助對現行不同拼音系統的理解。書中的討論,是我十幾年來做爲一個認眞的台語讀者,自修隨筆的記錄。我對拼音系統整合的構想,只是基於一個粗淺的判斷:現行所有羅馬拼音系統,那怕是十年、五十年,遲早非整合不可(試問,若不整合,以後台灣會有使用不同羅馬拼音字的環境嗎?)然而,我必須強調,在整合之前,我絕對沒有反對現行各派拼音系統的用意,也沒有空降爭地盤以求別樹一幟的居心(別人這種正面的「用意」與「居心」,已經早就行成了今日福台語拼音系統派系林立的局面)。我基於「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胡適)              」的態度,用我常常使用的「教羅白話字」和「現代文書法」做例子,詳細剖解兩者「子音」、「母音」、「聲調符號」的異同。我詳釋這兩種拼音系統,只想建立一個「比較的學習法」,期望讀者能放開心胸,以包容心來面對目前諸多「同音、同調」的不同拼音文字系統。初學者若覺得「教羅白話字」不可捉摸,「現代文書法」亦難明白,依照本書下工夫比較兩者異同,往往能收一舉兩得之效。做學問,很多疑難問題的恍然大悟,常常是這樣「比較」出來的。至於我對整合構想的部分,我朝著簡化可行的方向,提出對拼音系統改進的可能性;對此,我並不奢望立竿見影,我只自許爲來日留下紀錄,交給社會,以供後人參考。

書中我也極力主張「不可偏廢漢字」。我認爲,目前推行母語的情況,已從「運動層次」進入「爭戰狀態」;在此「爭戰狀態」中,「漢字台讀」是迫切拯救母語靈魂-語音、聲調-的當務之急,也是在台灣爭取語言平等的急先鋒,應趕緊讓它和「漢字中讀」平起平坐。當然有人認爲,只有羅馬拼音字,才能完全表達「有音無字」的母語。這項說法並不周全。這裡「有音有字」的大部分,明明指的是漢字,這麼多漢字原先那裡來的?其他「有音無字J的小部分,爲甚麼不可以設法同樣採用漢字來表達呢?答案是「可以」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是,林恩魁醫師因爲「漢字書寫台語的運動在校園、社會和媒體上亦正方興未艾」,著手改寫1933年的台語《聖經》白話字,於1996年出版漢字版。另外一個例子是,林繼雄教授1988年出版《台灣現代語音辭典》,本以「拼音字」查台語文,後來爲「符合青少年的需要」,於]995年出版「漢字及語辭」的《通用台音辭典》,由漢字查台語文。當然也有人甚至認爲,採用漢字有辱台灣族魂。這明明是沒自信的人,罔顧現實,反而替別人挺展威風的說法。看看鄰國日本,他們長年採用漢字,把「有」讀成aru、「友」讀成tomo,其他哀aware、愛 itoshi、若 wakai、弱 yowai ‘ 心 kokoro ‘ 欣 yorokobu…,數不勝數,他們失去了族魂沒有?沒有。不但沒有,大和民族反而曾經迫使滿清割讓滿洲、台灣,又在世界第二次大戰時,差點使中華民族俯首稱臣。

孫子兵法有言:「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這一句話,很可以引用來做爲台灣母語爭戰的警惕。一百多年來,日本人教我們用漢字讀日本音,中國人教我們用漢字讀中國音。我們自己本來也有漢字可用來讀台灣音,可惜在政府語言強壓下,我們「漢字台讀」遭逢劫數,一蹶不振。有幸彼一時此一時,在此時段,台灣政府已經立法推行母語,當應積極努力挽救「漢字台讀」,否則漢字若消失「福台音」和「客台音」,而僅剩下「中台音」,那麼,不管那一派的羅馬拼音系統,恐怕都不可能及時營救「福台語文」和「客台語文」;若無警惕,我們終會飮恨「鈍兵挫銳,屈力殫貨,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書前一篇胡民祥先生的序文,和書末一篇拙作〈追思先父〉,以及小說中一小部份人物會話,以漢字書寫,用意在於提醒讀者,我們提倡羅馬拼音字的同時,必得留意,漢字台讀,和羅馬字一樣,也有「我手寫我口」的功能。其中所使用的漢字,以適度擬音、借音爲主,並未刻意追求本字。書中我並收集了幾篇舊文章〈台語一甲子一日、漢、英語無法取代的福佬話〉、〈台南雙林一回台速記〉、〈王育德教授紀念研究獎一領獎感言〉、〈台灣母語之群眾教育〉,和列出相關著作要目,以供讀者了解我的相關背景。

最後,歡迎讀者利用休閒的時間,寫信經由出版社轉交來和我討論問題。除了情緒性「要不要,是不是,可不可,通不通…」等等以「守常爲是」,一開始就知道不可能有結論的主觀見解以外,我必定珍惜讀者的問題,誠心誠意和各位讀者砌磋琢磨,互相勉勵。

 

作者 王泰澤

152_母語踏腳行_作者王泰澤1939  出生於台灣高雄州萬丹庄(現屏東縣萬丹鄉)

1951  萬丹國小畢業

1957  屏東中學畢業

1961  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       學士學位B.S.

台灣大學化學研究所肄業兼助教 1963  留學美國

1967   Rice University (Houston, Texas)畢業 博士學位Ph.D.

1967  博士後理論、合成有機化學研究

1971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Houston, Texas) 生物化學研究助理

1977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ollege of Medicine (Ohio)藥理細胞生物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專 行:速、緩型伸縮肌肉細胞酵素毫秒暫態動力 學研究)

1991 UC College of Medicine副教授聘任期間自動 離職,購得美國「小教授書局」經銷權,經營 書局業務

1999  退休,專事寫作、木雕

 

作品:寫作 – 詩、散文、政論、小說        木雕 – 立體動物、人像浮雕 家庭         妻張喜久(嘉義),三女、三女婿、三孫女

 

Donated by 王泰澤

Posted on 1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