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一個人海外台灣人的心思 / 林莊生

一個人海外台灣人的心思

作者 : 林莊生

207_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

前言

如果人生可分三個階段: (1)生長求學期,⑵工作奮鬥期, ⑶退休享受期,那麼我的第一期約有三十五年;前十五年前十五年是曰本時代,次十五年是中國時代,最後五年是美國時代。以受過的教育而言: 小學、初中是日本教育,高中、大學是中國教育,研究院是美國教育。整體說來這一期是在極端動盪的時代中渡過。我自己很少有主見,只靠父母的鼓勵與社會的一般慣例拼命向前奔跑而已。像一隻賽馬,眼睛被布遮住,以騎師的指示為方向,只管向前奔,如此一站又一站,中間全無休息的時間,相當辛苦。

第二期约有三十年。這段時間全部在加拿大做研究工作,平生第-次嘗到「安定中求進步」的滋味。此期我的人生態度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前期奔走的記憶太深刻了,對此期自己的際遇非但少有埋怨,倒反覺得幾分滿足。

第二期是從一九九五年五月才開始。起初我的心情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今後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必再為生活奔走。憂的是來日不多,好像聽到考官在宣布:「還有十分鐘」,時間太寶貴了。人生是一部流水帳,但交卷前總要寫一段結語(concluding remarks;) 。這也許是我過去的職業意識使然- – 寫論文一定要有結論,做事缺少迨一節總是安不下心來。因有這種習性,當第二期快要結束時,我把過去全部的研究工作做個總分類,按類歸擋。結果我發現這份備忘錄很有用:第一它幫我對自己過去的研究工作有較系統化的認識,第二對要接上這方面的研究者做了個清楚的交代。

這個經驗使我更進一步地想:如果我也把過去十幾年來的思索與感受,同樣也分類發表,也許可供關心本土文化之同好做參考。看看一個蕃薯移植到外國三、四十年後,它的本質和氣味是否隨著改變?俗語説「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形容本性難改,這是事實。思考不會跟舊時完全一樣,這也是事實。近二十年來台灣社會有驚人的變化,除經濟方面的發展,政治體制的漸趨民主化之外,台灣人向世界各地散布是一個極重要的社會現象。現在在全世界不但到處可看到台灣旅客,而且其中很多人落籍下來做當地國家的公民。人對這種現象感到憂慮、慨嘆,謂人才之外流,經濟之空洞化。其實從較長遠的觀點來看,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這意味著台灣人在觀念上、行動上朝著世界化的軌道跑。如果廿一世紀是地球化(globalization)時代,那麼這些人真是所謂「先發部隊」了。

據非正式的統計,目前已有二、三十萬台僑散佈在日本、加拿大、美國、南美、紐西蘭、澳州。這些新移民天天受其居留國家的文化影響,可説在個人層次上體驗到Samuel P. Huntington所説的「文明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這種體驗其積極的意義是在不斷地比較與選擇中精練自己的人生觀、社會觀,同時培養由世界看台灣的習性:前者保證不斷地跟時代進步,後者培養有反省力,懂得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平相處的公民。住在海外的台灣人有很多回饋台灣社會的方法:但把這種文明衝突後的心得傳回台灣,可能也是很重要的貢獻。因為它可以促進觀念、習慣的新陳代謝,進而孕育出更堅強,更有生命力的新文化。

收集在此書的文章是我在日常接觸過的「人」、「事」和「書J三方面的隨筆,有談過去的,有談現在的,但直接地或間接地均與台灣(或台灣同鄉)有關。其中一部份是為Ottawa台灣同鄉會刊物《加都台訊》而寫,其他大部份曾在國内刊物發表過。希望這些雜文能傳達一個海外台灣人對台灣的心思。

一九九八年九月 林莊生 於渥太華

 

作者 林莊生

207_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_作者林莊生—九三〇年生,台中縣人。 畢業於台中一中、中興大學農藝系。 1961年前往美國留學,1967年取得美國Winconsin大學農學博士後移民加拿大。在加國聯邦政府農業部做生物統計的研究工作,1995年退休。著作有<懷樹又懷人> 自立晚報 1992。該著1993年獲得新聞局優良圖書推薦金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