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臺灣的品格/李學圖/2003/03/Politics/政治

台灣的品格

作者:李學圖

25_台灣的品格 (一 )編寫本書的動機

學校教育對一個人知識的形成或價値觀的塑造,有不可否認的影響;離開學校之後,一個人對事物的觀察、對是非的判辨就常受媒體的影響。很不幸,在過去五、六十年跨越二個世代的長時間,台灣人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是以統治者的大中國思想爲主體的教育;而媒體的一言堂,也是以衛護外來政權的持續統治爲目標的言論。這樣的教育和媒體是要將台灣國民塑造成統治者的順民。

這種思想牽制,雖然隨著近十幾年來台灣主體意識的抬頭而略有鬆弛,但經過這五、六十年的黨國統治,它已在台灣根深蒂固的制度化,即使經過八年的民進黨執政也無法徹底的改變它。如今,面對中國併呑台灣的加速動作,我們必須喚起民眾,認清事實,掙脫黨國控制下的教育制度與媒體影響。既然無法以體制內的教育改革來施行以台灣爲主體的教育,那麼,我們就該跳出體制,設法推動以台灣爲主體的教育。這豈不是當代台灣智識分子的責任?

本書的編寫就是基於這樣的信念:推動在教育體制外施行以台灣爲主體的教育。

(二)本書的構想

本書的目的是要幫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現在的台灣只被認爲是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國家」(De feco independent state),也因此難於加入國際組織,在國際上遭受不公不平的待遇;今後我們要做的是將台灣推向正常的 「法理上獨立的國家」(De jure independent state)。這還不夠,我們不但要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也要這個國家是個「安康」的國家,有國防安全、有經濟安全、有人權、有自由、有公義、有法治、有兩性平權,亦有社會福利權。當然,這有賴全體國民的努力來建造這個「正常而安康」的國家;而建造這樣的國家需要素養與智識。本書就是集結專家學者的看法,試圖擬出這些素養與智識,描繪出明日台灣人的圖像。

本書將智識分成十五個領域:文化、文學、藝術、人文、歷史、教育、媒體、法律、政治、社會運動、兩性族群、經濟、環境保護、科技、國防外交。雖然涵蓋面寬廣,但都是台灣邁向正常國家的過程中,台灣國民所應該了解的基本智識。

本書用「智識」二字而不用「知識」,是要強調知識本身固然重要,但知識的適當應用更爲重要。很多的事務都有其適用的範圍,超越這個範圍,其適用性就値得商榷。譬如,一加一等於二;一桶水加一桶水,就不見得是二桶水,可能是一個大桶的水;再如,我們要對待萬物仁慈,這個觀念能否應用在與敵人廝殺的戰場上?所以我們在應用這些知識的時候,必須考慮在當時的環境中的適用性,否則生性善良忠厚的台灣子民,容易被似是而非、以偏概全、不合時空、輕重緩急顚倒的言論所誤導。關於知識的適用性,本書第七章「在媒體領域」以及盧世祥先生的文章都有陳述。

(三)撰稿人的選擇

本書的構想:要在教育體制外推動以台灣爲主體的教育,獲得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及台灣教授協會的支持,因此得以透過這兩個團體,邀請各個領域中的專家學者撰文。在邀請專家學者撰文的過程中,我們堅守二個原則:第一、撰文者必須是台灣主體性的擁護者;第二、旅居海外的受邀撰稿人不得超過全部受邀撰稿人的15%。第二個原則的用意是希望能引進國外的看法,又要避免有過度引進國外看法之弊。筆者以計畫主持人的身分共送出117分邀請函,旅居國外者有16人,占13.68%,在原先預設的15%之內。

受邀請的撰稿人都是在各領域中有相當代表性的人;在邀請撰稿人的過程中,我們也考慮到性別比率及老中少年的合理比率,以期在描繪明日台灣人圖像的過程中考慮到不同觀點的看法。最後,在117位受邀撰稿人中接受邀請而撰文者共65人,接受率是55.56% ;其中女性撰稿人13位,占撰文者全數的20.00% ;另外還有二位30多歲的年輕世代撰稿人。

(四)本書的簡介

整個計畫自2008年9月開動,至2010年3月完成,歷時一年又七個月。起先是公開徵稿,用意是要讓每位台灣國民有發言的機會;但徵稿信於2008年11月在網路上公布後,到2009年1月底卻只收到一篇,2009年2月便改採邀稿方式送邀請函。

在邀請撰稿的邀請函中有如下的說明:

「……爲喚起台灣國民做爲國家主人翁應有的自覺,我推出一項『研擬台灣國民應有的素養與智識——以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本計畫獲有台灣教授協會及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的支持。這個研擬工作的目的是要擬出一分共識,揭示當代台灣國民,爲將台灣建立成正常的國家應有的價値觀、素養與智識,及不應有的觀念與作爲,以做爲國民教育、社會建設與文化發展的藍圖。

「透過台教會等多方面的幫忙,大約有XX位的專家學者被徵求意見,您是其中的一位。我將國民智識分成下列十六項:文學、歷史、文化、人文、藝術、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科技、環保、媒體、教育、兩性族群、國防及外交等項。希望您能從XX的觀點(根據受邀人的專長而指定)告訴台灣國民應有的素養與智識。……」(註:原預定的十六項於其後合併成十五項)

每一個智識領域都有三至五人撰寫文章,筆者再根據這些文章整理出一篇涵蓋所有重點的導讀,做爲對這個智識領域的綜合報告,十五個智識領域共有15篇各智識領域的綜合報告。於是,65位撰稿人與筆者共66人提供80篇(65+15)文章編成這本書。

這本《台灣的品格:進步國民的素養與智識》有幾個特點:

  1. 深信台灣的將來有賴國民的自覺,台灣的建國須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2. 研討的重點不在過去,而在設想未來;
  3. 涵蓋面寬廣;
  4. 是一群66位有不同專長的撰稿人的共同作品。

本書各章的編排大致依照如下的構想:第一至第四章(在文化、文學、藝術、人文領域)多與素養有關;第五至第七章(在歷史、教育、媒體領域),多在了解外來統治者如何操作台灣的社會及控制國民的思想;第八至第十一章(在法律、政治、社會、兩性族群領域)多是了解今日台灣社會的智識;最後四章第十二至第十五章經濟、環境保護、科技、國防外交領域),多和台灣明日的經濟安全、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有關。當然,這不是很細緻的分類,讀者不須依著章節順序閱讀,前後章節並無緊密的關聯性,只是由前面較與個人日常生活有關的章節,進入後面較與國家社會安定與發展有關的章節。

讀完全書,讀者應可看出貫穿各章節的是,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素養與智識,諸如了解台灣的歷史、台灣文化的多元性與特殊性,培育公平正義、人道、公民參與的素養,建立對台灣的信心,衛護台灣主體性、經濟安全、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等等。當然,我們不敢說我們提供了完整的答案,這只是拋磚引玉,企圖在台灣的國民教育體制外推動台灣主體教育,掙脫外來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祈望我們對台灣未來的關心所產生的共振能引發台灣國民的共鳴,譜出台灣建國的交響樂。

李學圖

於美國華盛頓州2010.03.18

 

Posted in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