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集/張炎憲,溫秋芬/2006/12/傳記

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集

編者    張炎憲(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國史館館長)

            溫秋芬

395_高雄事件序 見證關鍵年代的「台灣之音」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與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是影響戰後台灣史最重大的事件。二二八事件之後,在政治高壓恐怖的氣氛下,台灣成為噤聲的年代,台灣人不敢再過問政治,而養成冷漠、排斥與逃避的心態。經過二十多年,年輕一代興起之後,感受到時代變局與台灣處境的危機,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起而抗議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訴說台灣人追求民主自由的願望,匯之而成一股新的黨外運動。1975年《台灣政論》的發行、1977年的中壢事件,以及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都是這股力量的具體表現。國民黨政府面對民主與民意的挑戰,不思反省改革,反以鎮壓手段,在1979年12月13日逮捕民主運動人士,劃下1970年代民主化運動的休止符。

雖然國民黨以逮捕手段壓制民主浪潮,但集體逮捕造成的震撼,以及軍事法庭上,美麗島人士的慷慨陳述,反而讓民眾瞭解民主運動的真諦和台灣處境的危機,而產生同情與共鳴。美麗島事件是1970年代民主運動的總結,也是1980年代民主運動再起的契機。台灣能有今日的自由民主,與美麗島事件點燃台灣人的熱情與抗爭意志息息相關。

1999年,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進行美麗島事件人士的口述訪談,並將之集結出版《珍藏美麗島一台灣民主歷程與紀實》4冊。2002年,陳水扁總統將美麗島事件相關檔案解密,檔案管理局並將之公開展示。前者是事件當事人的回憶,資料相當珍貴,但在事後追憶,難免會有遺忘或混淆不清之處;後者屬於官方檔案,但在獨裁威權體制之下的官方紀錄,主觀隱晦之處在所難免,因而無法呈現事件的原貌。

在民主化的今日,重新出土歴史文獻,重建歴史事實,是確保民主、建立社會公義的必要工作。上述兩種資料的出版和解密雖有其貢獻,但仍然無法還原當時的情景。因此,「台灣之音」的實況錄音和文字整理的出版,不只是原音重現,更能還諸當時對話過程的歴史情境,反映事件當時懾人心魂的情節,彌補檔案資料與口述回憶的不足。

「台灣之音」是突破國民黨監控讓海外台灣人了解國內政局變動的驚人創舉。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採取抜擢本土菁英的政策,但實質上仍然壓制台灣意識和台灣人的民主要求。因此,1970年代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被封鎖,海外台灣人思鄉情切,急欲瞭解島内政治動態,卻苦無途徑。「台灣之音」就在層層管制的情況下因應而生,成為衝破戒嚴、溝通

海内外台灣人心聲的報導媒體。

「台灣之音」是在1977年紐約台灣同鄉會的支持下,張富雄、楊宜宜夫婦負責規劃,起初以台灣同郷和教會的消息為主要的播報内容。1978年年底,才用電話直接向台灣當事人訪問,並以電話答錄機錄音方式,提供海外台灣同鄉一通電話即可獲知台灣最近動態的服務。這種方式打破國民黨的新聞控制,快速地將國內消息傳遞至海外,激起台灣人愛郷愛國的情緒,凝聚而成一股力量,支援島内運動。這種作法立即蔚為風潮,很多同鄉繼起效尤,在美國、在世界各地紛紛成立「台灣之音」,建立傳播的網絡。

「台灣之音」起於1977年,至1982年結束。因1980年代之後,台灣島內政論雑誌紛紛創刊,打破言論禁忌;黨外人士不再畏懼國民黨的恐嚇,陸續出國訪問,將島內消息傳至海外。「台灣之音」溝通海内外、對抗國民黨的階段性任務終告結束。當時訪問的錄音帶一共有144巻,分成A、B、C三類。A部分是越洋訪問台灣黨外人士的通話紀錄,共30巻;B部分是播放台灣同鄉會活動、台灣日的消息和台灣國內動態的紀錄,共60巻;C部分的內容包括各類演講、集會的實況錄音、以及與黨外人士的部分通話紀錄,共54巻,其中有3卷盤帶。張富雄夫婦趁著返台之際,將此貴重資料交給吳成三夫婦保管,再由吳成三轉交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基金會將之轉錄拷貝製成CD,並逐字整理。今日則將1979年10月18日,至1980年5月林宅血案期間的錄音帶整理出版。這個階段是台灣民主發展的陣痛期,也是國民黨使用公權力鎮壓民主運動的嚴酷時刻,更是民主運動風起雲湧,跨越戒嚴關卡的關鍵。

這份錄音帶和紀錄是原音重現,具有還諸歴史情境的真實感。録音帶的對話使受訪者施明德、艾琳達、張美貞等人對於突發事件的處理態度、情緒反應和對台灣前途的思索,活生生地呈現。當民眾與國民黨雙方對峙情勢越來越激烈時,人的情緒難免受到外界衝擊而無法控制,那份身處其境的真情流露,充分顯示人性的強韌與脆弱、台灣人的改革熱望與國民黨鎮壓民主運動的企圖。訪問者楊宜宜每每聽到受訪者的陳述,常會感到情勢發展的詭譎難測,而流露出焦慮不安,甚至語帶哽咽、互道再見,彷彿這是最後一次的交談,此後命運未卜,也許會被逮捕槍殺,失去生命。這種無奈與悲情的氣氛透過電話,傳遞給海外台灣同鄉,其感染力無遠弗屆,深深感動每位台灣同鄉,而產生台灣人的自覺與認同,共同推動台灣民主運動。

歴史情境和真情是最感人心弦的所在。美麗島事件能夠扣人心寰,就在於台灣民主人士憑著一股追求民主、熱愛台灣的熱誠,無懼於國民黨的恐嚇與威脅,以微小力量,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台灣之音」能夠獲得同郷的支持與共鳴,是因其不懼國民黨的權勢與阻撓,也不惜被列入黑名單,仍然勇敢挺身而出,傳遞國內動態與民主人士的遭遇。這些事蹟雖然已成往日歴史,但那份追求民主的熱望、維護美好台灣的理想,勢必銘刻在台灣歷史上,永遠令人懷念。

美麗島事件已是30年前的往事,今日將「台灣之音」重新整理出版,除了回想當年台灣人充満理想、鬥志與勇氣之外,其實也希望藉此出版的機會,讓我們回顧過去民主之路的艱辛,瞭解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恐怖,而體會出能有今日的民主成果實在得來不易。30年瞬間已逝,人物雖然依舊,但時局卻變化多端,有些人物已淡出政壇,漸漸隱退;有些仍然活躍於政治舞台,但主客易位,想法已異。這些變化也許只能留給歴史做最後的論斷,「台灣之音」適時出版反而更見珍貴,留下昔日關鍵時刻的見證以及今日的反思。

最後,能夠順利出版「台灣之音」,應該感謝張富雄、楊宜宜夫婦的用心與苦心|以及許許多多國內民主人士和海外台灣人的努力與奉獻。吳成三夫婦的保管、台灣民主基金會的贊助、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同仁及其團隊的整理和校正,才使得這30年前的紀錄重新再現,成為台灣人共有的文化資産。

10-30- 2006

 

 

台灣之音 創辦人

張富雄,台灣桃園市人。台大數學系畢業,1969年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取得數學碩士學位後,轉往華爾街發展。目前是Goldman Sachs & Co.(高盛證券公司)Futures Technology(期貨資訊部門)的Vice President(副總裁)。

楊宜宜,台灣台中市人。1970年台大外文系畢業。1994年夏獲紐約皇后大學(Queens College)都市研究系碩士,同年秋回台擔任民進黨中央黨部施明德主席特別助理及台南市施明徳立法委員辦公室主任前後一年。2002年得到美國台福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學位,並擔任台福神學院美東代表三年。2005年繼續攻讀美國伯特利神學院美東分院(Bethel Seminary of the East)教牧博士學位(Doctor of Ministry)。目前致力於紐約癌症病患服務並推動美東區的台灣宣教(Taiwan Mission)事エ,鼓勵台灣基督徒積極返鄉宣教。

1993-1976年間,張富雄、楊宜宜夫婦在「紐約台灣基督教會」發行全球性的《海外台灣基督徒聯合通訊》。1977-1982年間在「紐約台灣同鄉會」的支助下,設立「台灣之音」,對溝通海内外台灣人心聲、促進台灣民主發展,做出貢獻。

Posted in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