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郭雪湖 Hsueh-Hu Kuo /03/2016

郭雪湖 Hsueh-Hu Kuo ﹝1908 ~2012

F0577++.tif

郭雪湖原名金火,台灣水墨/膠彩畫家,1908年生於臺北大稻埕番仔溝永和街,日治時代重要畫家之一,為台灣膠彩畫先鋒,郭雪湖二歲喪父,由母親陳氏撫養長大,小時就讀大稻埕日新公學校(今日新國小),九歲時他的老師陳英聲發現他有繪畫的才華,才開始指導他學習作畫。畢業後他考取台北州立工業學校土木科(今台北科技大學),但是後來覺得對工科毫無興趣,於是辦理退學自行進修繪畫。十六歲時母親帶他到雪溪館,拜著名職業畫師蔡雪溪為師,蔡雪溪傳授其描繪觀音、八仙、媽祖等神像及裱褙的技藝,並為他取名為「雪湖」;郭雪湖對於學習相當勤奮,經常白天作畫,夜晚到圖書館研讀美術史、色彩學、材料學、美術概論及名家畫集等,奠定了他日後材料學基礎與繪畫的嚴謹態度,使郭雪湖邁向藝術人生的大路。

影響郭雪湖一生重要的人物還有日籍畫家鄉原古統,1929年經詩人王少濤介紹,結識鄉原古統並接受其指導,鄉原古統為臺灣日治時期著名藝術教育家,著名弟子包括陳進、林阿琴、邱金蓮、周紅綢等,個人對於台灣畫壇影響深遠。郭雪湖的夫人林阿琴即是經由古統夫婦介紹結褵。鄉原古統仿照日本本地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模式,與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木下靜涯等美術家,在台灣開辦了一年一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1930年鄉原古統和木下靜涯及其他四名在台日本畫家,包含本島畫家林玉山、郭雪湖、陳進、潘春源和林東令等五人組成「栴檀社」。古統曾力勉郭雪湖『一定要堅持成為專業畫家的理想』,為了這樣的堅持,他曾婉拒台師大邀請擔任系主任教職,始終保持對繪畫的熱誠,一生獻身藝術醉心創作。

1927年郭雪湖以「松壑飛泉」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1928年更以「圓山附近」再次獲得台展特選,並由台灣總督府收購典藏,奠定了他在台灣畫壇的地位,他連續多年榮獲特選與「臺展賞」、「臺日賞」、「朝日賞」等佳績,多次於台灣美術展覽會得獎,成為少數台籍免審推薦級畫家。以細膩刻劃台灣本土風情的畫風影響畫壇,而有「雪湖派」之稱並逐漸形成「台灣畫派」。「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為臺灣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會,自1927年至1936年共舉辦十屆,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的外圍法人組織台灣教育會主辦。1927年舉辦第一屆台展時,造成了當時台灣畫壇不小的震撼,許多在台灣當時已相當有名的大師如蔡雪溪、呂鐵州、李學樵、國島水馬等人都沒有入選,而入選的竟是當時年輕沒有名氣的陳進、林玉山、郭雪湖三人,而他們三人也是入選台展東洋畫部唯一的三名台灣人,後來臺灣藝術史上稱他們三人為「臺展三少年」。日治時期,透過國民教育體系推廣,西洋畫、膠彩畫儼然成了當時台灣藝壇的主流,顯見對於臺灣漢文化系統的傳統水墨臨摹並不認同。

1946年與楊三郎共同籌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並出任國畫部審查委員。該屆審查委員尚有李梅樹、楊三郎、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顏水龍、劉啟祥、陳清汾、藍蔭鼎、陳進、林玉山、陳敬輝、林之助、蒲添生、陳夏雨等人,1959年創辦「雪湖美術教室」,致力於美術文化的教育傳承,培育兒童創作基礎,為臺灣第一所教育廳立案美術教室;台灣光復後,被歸類為東洋畫風的膠彩畫,在台灣畫壇已不若日治時期風行,於是郭雪湖於1964年旅居日本,研究考察繪畫技巧與趨勢,並創作一系列之風景與瓶花作品,期間遊歷各地擴展不同視野意境,畫風也逐漸轉為構圖簡約,題材充滿靈性與詩意,融合中國傳統水墨畫與東洋化的膠彩,自創重彩與淡墨勾勒的「重彩淡墨鉤勒法」,使台灣膠彩畫邁帶向更多元的境界,可說是是台灣膠彩畫的重要推手。

松壑飛泉

松壑飛泉, 1927 年, 紙‧水墨, 162 x 70 公分

圓山附近

圓山附近, 1928 年, 絹‧膠彩, 91 x 182 公分

南街殷賑

南街殷賑, 1930 年, 絹‧膠彩, 134 x 195 公分

群山煙雲﹝優勝美地﹞

群山煙雲﹝優勝美地﹞, 1981 年, 紙‧水墨, 63 x 72 公分

橋畔城市﹝金山大橋﹞

橋畔城市﹝金山大橋﹞, 1983年, 紙‧膠彩, 74 x 93 公分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tw/kuohsuehhu/kuohsuehhu.htm

Posted in 03/2016

For more bio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link in Who’s Who :  890. Hsueh-Hu Kuo 郭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