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美國
作者 賴淑賢
我穿了在三越百貨公司訂製的套裝,他穿了筆挺的西裝,兩人興高采烈的來到羽田機場,等候傍晚飛往火奴魯魯的班機。時間是1967年 5月20日,這是個留學熱潮的年代,許多莘莘學子湧向海外,我們也隨著這股潮流走向美國,在機場辦妥了出關手續後,我鬆了一口氣,唉!終於可以成行了,回想過去幾個月辦理了不少事;簽證、整理家當、該留的留、該丟的丟,著實費了不少心思。幾個朋友特地來機場送行,言談中,他們流露無限羨幕之情,興奮之餘,我想大叫:「我要去美國了,一個我夢寐以求之地」。
在落日燦爛光輝下,飛機逐漸飛離跑道,瞬間加快速度衝往上空,然後以雷霆萬鈞之勢飛離東京,窗外美麗的晚霞很快褪了色彩,雲層逐漸轉黑。用完晚餐後,頓覺眼皮沈重,不知不覺闔上眼睛,進人夢鄉。一覺醒來,機長正報告飛機要越過國際換日線,為了慶祝這個特別時刻,每個旅客給予一杯香檳並發給一張證書以兹紀念,日本航空公司辦事可真週到。
窗外出現了曙光,在徐徐轉紅的朝陽下,飛機降落在火奴魯魯機場,我們隨著其他旅客,魚貫的走向海關的護照查驗處,輪到檢查我們行李時,一打開皮箱,我們看見裡面一團亂,小紙袋内的米散落四處,電鍋、衣服、鞋襪、書籍上處處可見米粒,整個箱子十分雜亂,有如逃難一般,令我們萬分難堪。出發前有位好心的老兄說,在美國買不到米,天天要吃麵包,為此我們裝了一小紙袋米放進電鍋,以便過年時享用,不料這些米竟讓我們在入關時出醜。另有一位仁兄警告我們在美國無法買到治療感冒傷風之類的藥品,樣樣需要有醫師處方,為此我們也買了將近十多公斤藥物,從頭痛到咳嗽,從耳痛到腹瀉,從牙翻神經痛,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比起家鄉經營的小藥舖毫不遜色。
機場人多空氣沉悶,他身穿春天長大衣,肩上背了十多公斤的藥品,不覺出了一身汗,接著「哈秋」一聲嚇了女檢查員一跳,他在窘迫之際未立即道歉,隨之,這個女人以厭惡的眼光看他一眼。她大概以為我們是從亞洲來的難民,身上帶著無以數計的細菌來美國散佈,把疾病傳染給美國人。
過了海關,我們來到機場大廳,一個大廳桌子上放了好多鳳梨汁供旅客享用,我一時很受感動,覺得美國真是個自由國家,就連果汁也是免費的。幾個年輕面帶笑容的女服務員在大廳内走動,胸前掛著「我說中文」、「我說日文」的標示牌。此時尚是清晨,離我們午夜飛往洛杉磯的時間還有整整一天,我向一位會說中文的接待員詢問當日旅遊事項,不料我們無法溝通,她說的中文其實是廣東話。她建議說,「你是學英文的,何不找美國人問問。」這個主意倒是不錯,可以學以致用,剛好有個男士遠遠地走過來,我先在腦海裡造好英文句子,然後走向他,可是我尚未開口,他已匆匆走開,可能我個子不夠高,他根本就沒注意到我,再試一下吧!結果還是沒結果,後來他找到一個日本人,终於解決了問題。
車子載了我們一批遊客到香蕉園,美國佬見了綠葉肥大的樹幹掛著一串串的香蕉,啊、哦的叫個不停,讚賞不已,我有些失望,想不到期待中的奇花異果,竟然是兒時在自家後院見慣的香蕉樹。下一個參觀點是鳳梨園,台灣盛產鳳梨,不看也罷。接著我們又參觀了珍珠灣,蔚藍的天空,深藍泛錄的海水,莊嚴的USS Arizona戰艦紀念館,令我難以想像,20多年前一個星期日清晨,美國在此慘遭突擊,受到重大損傷。我買了一份1941年12月7日報紙的副本留作紀念。
中午我們去一家速食店,瀏覽看板一番,除了熱狗兩個英文單字外,其他都是未曾謀面的英文單字,雖然自初中起就喜愛閱讀翻譯的故事、文章,依稀記得熱狗是吃的東西,至於它是什麼?吃起來是什麼感覺,則一概不知。熱狗要價每支2角5分,是最便宜的項目。心想,狗怎麼會是熱的?莫非是熱氣騰騰的香肉?心中疑惑不已。正胡思亂想著,熱狗端上來了,原來一條香腸夾在船形麵包内,上面撒著細切洋蔥,以番茄醬、黃芥茉調味,味道不錯,只是量太少了。鄰桌有人正吃著一個大圓餅,橘紅色的餅上有小肉片與綠色、白色的蔬菜細絲,看來令人垂涎。我問他「那是什麼,看來真好吃」,他要我去問問看,但冒昧的向陌生人如此詢問是否過於唐突?算了吧!晚餐我們改變策略,在自助食堂(Cafeteria)用餐,所有菜餚、甜點陳列在前,我們眼看手比,點了喜歡的食物,吃得開心滿意,好不快樂。
傍晚時分,我們去Waikiki海邊散步,腳下踏著柔軟的細沙,落日餘暉倒映在海上,瑰麗燦爛,遠處海空相連,形成一線。我屏住呼吸,深恐一個氣息會破壞周圍和諧畫面。天黑後,我們前往國際市集(International Market)觀賞呼拉舞表演。一群身材健美的妙齡女郎,頸上掛著花圈,隨著音樂節奏緩緩的扭腰擺臀,舞姿婀娜誘人,充滿異國浪漫情調。
在火奴魯魯玩了一天後,我們回到機場,搭乘往洛杉磯的飛機,一上座位立即睡著,醒來已經到達美國本土。我們拎著行李走出機場,在黑壓壓的人群中看見他的表兄正招手微笑的向我們走來,迎接我們展開此後數十年的異國生活。
Source from Taiwan Tribune 台灣公論報 Issues 2323, 1/14/2011
Posted in 0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