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回顧明州文化展
作者 吳朱實
一、前言
2012年五月六日星期天午後,我們正準備出門,電話鈴響!拿起聽筒:「Hello,」是賴瑞宏的聲音,「有得獎啦」,「哇!」我不禁大叫一聲。
開車去 FON(Festival of Nations)途中,友仁說他感覺好似打了一場勝仗後,凱旋歸來的得意與快樂。It is a great feeling.往年我們常有自信地認為遙遙領先,近二、三年來其他族群攤位水準普遍升高,競爭相當激烈。負責展覽場地的人不止一次向我們說:Taiwanese, you are the inspiration to others.今年因為負責展覽的 Herbert是比我們的兒子還年輕的新血,我們特別想贏、不要輸。
到達會場後看到他,我不禁喜極而忘形地擁抱他一陣,實在太高興與驕傲了,啊!接棒有新人了。
明州FON創始於 1932年,台灣同鄉會於 1979年開始參加,主要項目有 Cafe, Bazaar, Cultural Exhibition and Dance,入場門票 10元。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在 St. Paul, MN River Center舉行為期四天的「Festival of Nations」萬國節慶,約有 90個族群參加各個項目,觀眾最多時有八、九萬人,是同鄉會每年最大的活動。
文化展覽於 1987年開始比賽至今 26年,我們得獎24次,最初三年評分頒獎一、二、三名,以後改選五名不分等次的優勝獎。
忘了最初幾年,我們是怎麼把文化展覽「混」過去的。1987年開始評分頒獎,台灣贏得第一名。當時的設計團隊楊日信、陳玲琇夫婦,蔡友仁、吳朱實夫婦至今,年年熱衷於此,樂此不疲。
數年後 1990年陳秀芳、曾啟明、賴瑞宏、張麗惠夫婦,王明基等陸續加入團隊成為「死黨」。1997年楊日信辭世,2004年張麗惠辭世,死黨痛失二位大將,然而他們的英靈長存共事,相信他們在天上含笑俯視,祝福天佑台灣攤!
所謂「死黨」是一群思念故鄉、熱愛台灣文化,有些癡癡地想把「母親」台灣的可愛名字刻印在萬國節觀眾心底。最少15年以上,年年自告奮勇不請自來, 也不自量力,自以為深得文化展門竅,且責無旁貸,又當過負責人一、二、三次的一群 senior citizens。現在除了一、兩人外,其他都已退休,如今都變成阿公、阿媽的祖字輩人物,這叫人怎麼不著急,需要年輕新血加入接班呢!
歷年來除了死黨外,還有許多熱心能手參與。他們或換工作,或退休,搬離此地,例如徐頌鵬、吳麗雲都心繫「娘家」的 FON;至今仍時有諮商。少年的蔡玉茂、楊祖敦、呂瑞文、游健治等都曾出點子並製作過展覽用物;何秋櫻在Delta工作,可免費乘飛機來往台灣收購物件,可見同鄉間人才濟濟,通力合作幾乎所向無敵,台灣的好名聲便得以傳揚出去。
二、文物採購
台灣攤這麼多年的展出文物從哪兒來的?展出後去了何處?這問題我可以津津樂道三天三夜,但篇幅有限,只能簡單寫個人經驗及印象深刻難忘之事如下:
近三十年來,每次出去吃飯購物,或旅遊,或被此地鄉親請去家裡吃飯時,我總是東張西望,仔細欣賞商店或人家內外的佈置與裝潢。其實骨子裡最在意的是看有啥可以「抄襲」、應用或借用到每年一度的文化展上。
十多年前我和友仁去金門玩,看到古早農人下雨時穿的棕蓑,想著有一天會用得著,便買了。那得先寄回台灣,再以海運寄回明州,掛在車房裡,直等到前年才配上展覽主題設計。
早年有一個友仁 3M同事外駐泰國,回總部時隨家具貨櫃運回幾套銅製點心攤,我們向他買了一套。曾有三年抬去賣擔仔麵,古色古香,十足台灣味。
二十年前我返台,迷上台灣結 Marcrame(中國結),大買特買回來,佔據有限的壁櫥空間,等到今年終於有其中 1/3 的台灣結 Macrame出頭天,被高掛在左右兩側橫牆上展出,多麼值得,多麼高興啊!
記憶裡難忘的多著呢!玲琇家精緻的春夏秋冬金蔥繡、鑲珠貝的大禮品籃、茶壺碗盤、和祖傳女紅肚兜等。秀芳從她老家豬槽撿起來的古董謝籃等無數廢物利用。曾啟明夫婦每年還鄉帶回的燈飾、戲偶、童玩、Wax水果等等。賴瑞宏夫婦於民進黨執政時,返鄉交涉到一套新娘、新郎裝。賴允定家的木雕桌椅;盧盈裕家的彩陶壁飾。友仁與我們四歲可愛的小孫兒去Rosedale的商店誘借「台灣黑狗」…。林林總總,大大小小文物,不勝枚舉。除新娘、新郎裝外,幾乎都是自掏腰包的私人典藏寶物,其背後都有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故事哩!
三、動刀槍大工程
早年,Leon Wang繪製紙貼彩龍十二生肖,1991年適逢羊年,我負責「民間故事傳說」主題時,便以十二生肖來發揮。Wang木刻半徑2呎8吋的十二生肖,非常精美,後來他曾以此作品為 resume申請明大建築研究所。大伙兒在我家為「羊年」做了一隻大papiermache白色綿羊。展出期間觀眾爭相在其上簽名祈福,因為簽得密密麻麻,所以我們夜晚得repaint「羊毛」,讓次日的觀眾才有「空位」簽名。後來那隻綿羊遠征Indianapolis的 International Festival,也為那兒的台灣文化攤奪得優勝獎。
1990年蔡友仁製圖,楊日信造轎,那是空前的傑作,主題為「婚禮」。我曾為文紀念日信兄,請看附件〈點滴憶楊日信兄〉。這頂轎於 1992年文化主題「花卉」,和1999年「Wedding Tradition」,再用兩次。
1994年的主題「Tapestry Fabric and Textile」,我們以「金蔥繡」來發揮。秀芳返台,去台南民權路一家佛俱店洽商一 custom-made故意未完成彩布,幾個月後由王美霞帶回來。問題是六、七十年代出國的死黨們,男的對 Fabric Textile是啥毫無觀念,女的也沒人涉獵過此道。
只見彩布兩端各有一團米色繩線,要怎麼稱開繃緊繡布,實在束手無策。幸好天佑台灣,戴榮嘉岳母少女時代有過金蔥繡女紅的經驗,適時地自故鄉來探訪女兒。她把兩組木架及長方形繡框架好,線繩來回綁在繡框兩端,就撐張上來。她也臨時惡補守攤的我們幾招,屆時可以裝模作樣,表演作繡的技巧。後來我回台南 時,曾去找那家店,向他們報告得獎,相談甚歡。
1997年初深冬,積雪及膝,我、友仁和日信去郊外Brooklyn一越南人家,洽購他們用過的大獅子頭。買回來經秀芳修補後,當年在「Ethnic Celebration」的主題中展出,被St. Paul報紙 Pioneer Press大幅彩色相片刊登。從前未有 Youtube時代,我與友仁也曾被邀去有線電視台訪談過。2007年,秀芳的畫作更被報紙,「Review」採訪,大刊特刊一番。
1999年,郭文紅刻製七組圖字說明硬紙板。2000年,造一驚人逼真的紅磚灶;2001年刻一鏤雕穹門,於 2005年再度用上。2004年,元宵燈飾相片說明今年再度用上。她的精工細雕,耗時費事,做起來廢寢忘食。我們笑說那陣子她大概不開伙煮飯,一家大小只靠開罐頭或外食吧!
2002年,友仁以一大塊 solid block Styrofoam,刻造幾近 life size的布袋戲台,其刻製時的細小白色顆粒到處飄飛,兩年後才從 basement及後院消失。所幸物盡其用,由媳婦寫小劇本,蔡家布袋戲班曾四次到孫兒的學校展示表演,獲得很多小孩子的歡笑。
近幾年,曹仲雄所做的市場門樓,古厝頂及阿里故事畫作都是職業水準。他與明基、秀芳曾帶動十幾位同鄉,刻製百壽牆,用了 300小時,氣派非凡,令人嘆為觀止。
多年的「戰友」王明基,他做的門樑架構,年年必用。他因健康關係,不再能參加團隊。他的牽手玉安,仍然一人準備六、七樣可口的飯菜,餵飽星期三去 set up Cafe, Bazaar, and Exhibition的全部人馬,羨煞其他族群工作人員也。
陳秀芳Susan Liu,1992年開始為文化展作畫。二十年來她越畫越大越好,壁畫 mural變成她的專長,曾被 commission畫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亞洲中心及Century College兩次大mural。她手巧勤快,膽大富創意,別人的廢物常是她的寶貝。她待人接物慷慨又大方,如今她的家,裡裡外外,橫的豎的都是得獎的 「戰利品」。進去她家時,琳琅滿屋,簡直令人頭昏眼花,目不暇給。那台花轎本來常駐在柯賢世、蔡美幼夫婦家偌大的 basement。今春他們搬去Las Vagas後無處擺,若租放進 mini storage,一個月要一、兩百元,太貴了,怎麼辦?只有秀芳願意犧牲寶貴的 garage空間,迎接大轎過去。期待不久有一年,花轎會再出巡。如果沒有秀芳,台灣文化展不會有今日的成果。
四、展覽製作流程
每年秋末,負責人一知道次年文化展主題後,便通知開會。之先,他或她多半已找有關書籍或電腦 research過,思考了就該主題可能的切入點。第一次開會時大家七嘴八舌,天花亂墜地腦力激盪之後,吃飯聊天,東南西北,古今中外,而重點中心總不離故鄉消息和台灣政治,這讓身在美國、心繫台灣的遊子心懷,頗有舒暢身心的療效。
此後負責的人,心裡牽腸掛肚緊張大半年,直到那星期日下午頒獎,七點時FON結束拆攤後才放下重擔。其他的人,開會吃飯談天說地,輕鬆愉快地過日子。如我只動腦少動手,只shopping購物,退休後看書旅遊瞎拼收集文物。而友仁常能即時理出設計草圖,有的後來被推翻,多半時候可找出大家同意的演進方向。之後,各人回去分頭找資料、找文物、找idea。
第二、三次開會時就個人所長,分工進行。曾啟明的燈光照明,賴瑞宏的文獻,和秀芳的mural已被公認理所當然。這其間玲琇和文紅返台,看到適合的東西會買;何秋櫻和江勝得也隨時待命,返台蒐購文物,如鄉下牛軛、叮噹牛鈴等。
友仁的設計工程圖,有平面、正立面和側立面。又有詳細圖,標出尺寸,其工整詳盡和他的本行結構工程設計圖無異。擔當主要大工程的人,依照他的圖買材料,剪之、貼之、畫之、鋸之、刻之、漆之…,使出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去了。靠近展覽日期時又開會一、兩次。
最後「排演」總是在秀芳家,總有「驚豔」!又有potluck,吃喝談笑,quite enjoyable。只是負責人責任重大,要安排載運 setup的事情及看攤人員的輪番時段。啟明每年星期四請假,輪學生班。我與友仁則固定星期五夜班。星期日下午一點鐘頒獎是最高潮。今年頒獎時,負責人 Herbert Chiou邱奎植,因沒有安排接替人看攤,未能去大眾頒獎典禮上領優勝獎牌,真是遺憾。星期日 7PM FON結束,一個小時不到我們就可拆完。我總是在路邊看守拆物,等待秀芳、啟明和友仁的車子來帶各樣的東西回家。精力疲憊而心情愉快,又打了一次勝仗,並完成了一次美好的國民外交。
難忘的是 2001年,拆攤後我照例看物,當時下大雨,玲琇一人開mini-van來,裝載她家的許多展出東西,有重大的,有巧小的,好不容易一一擺入車內,當她在大雨滂沱中慢慢駛離會場時,我不禁喉漲眼濕,啊!好勇敢的女子。
五、服飾
FON主辦當局一再強調,看守展覽攤子解說員的重要性:他們應當穿著本族服飾(native costumes),Please no jeans and sneakers,舉止言談與觀眾互相對應,也是評分的要項。
早期來的窮留學生男士主持同鄉會,對服飾不在乎也不懂。我眼看別族人穿豔麗,或典雅的古裝,在各處昂首抬頭,走路生風,多麼神氣啊!曾請主持同鄉會的人買我們的傳統服裝。他答:「那要花多少錢啊?今年看攤的人要穿,明年看攤的人不穿怎麼辦?」經我一再呼籲,二、三年後才開竅同意。我趁返台之際,在台 中一福州人開的店,訂製一襲紅鍛滾金邊的鳳仙裝,亮麗極了。
1990年王明基被 3M派駐上海三年半,這其間玉安去看他,又一起旅遊,曾在上海、北京、新加坡先後買了一、二十件男女繡花袍。我也曾在新加坡 Chinatown買男裝。這樣使我們服裝典藏豐富,供應 Bazaar及Exhibition不同 size的守攤人亮相、引人注目。
保管收藏這批精緻服裝,也非易事。平時平躺在箱內,放在乾燥處,FON前幾天拿出來,稍微隔布燙平,再吊掛吹風。FON用完後,細察有無污濁,再處理之。尤其高領背面我縫上的白布容易有汗漬(collar ring),則需要拆開洗了再縫上…。先前我和陳玲琇保管了幾年,後來一直由玉安保管了十幾年,直到前年她細心地每件照相,記錄存檔,把管理服裝的責任轉 交給賴麗鈴。這些服裝是咱的傳家寶,盼望後來的人會珍惜地代代傳下去。
六、台灣結、中國結
團隊開會時,偶爾有人疑問某項文物是否太中國?
遠古時期,原住民從太平洋某方飄洋過海來台灣。明清時,漢人、客家人移民來。荷蘭人、西班牙人來佔領過這美麗島。又曾被日本人統治五十年。約六十年前蔣政權帶來新移民。
由此可見台灣島國是海洋多元文化。今日兩千三百萬台灣人,吸收四面八方來的不同文明,包容而融化成為 Taiwanese。台灣的日本料理比日本的日本料理好吃;台灣的麵包與冰淇淋比美國的好吃,是公認的。現代的年輕人,娛樂穿著,哈韓、哈日得厲害。台灣 人把北京話當台灣國語,人家一聽便知道,你不是把京片兒當普通話的中國人。由是我們不必忌諱中國影響,我們做的是文化播種工作,對於兩邊的政治糾纏情結,自己心知肚明,此時就放寬心些吧!
我返台買的台灣結Marcrame(中國結),金門買的棕蓑,是否太中國而不展出呢?再說,今日美國很少東西不是 Made in China的哩。事實上,FON幾十年來,主辦及參展的人,都看得很清楚,Taiwanese和 Chinese是截然不同,而且可以彼此和平相處,這是有目共睹的。
順便一提,今年 Exhibition場地負責人曾小聲告訴我:「我特別把給你們的獎牌背面,Made in China的字刷去掉,只刷掉給Taiwanese的,because I know you guys don’t like it,其他的獎牌都沒刷掉」。我倆會心地咯咯笑,我說:Thank you for the extra work.
不止一次,FON負責人向我們說,你們台灣人實在太棒了。因為你們的優異表現,使別族跟上而提高了整個文化展覽的水準,還問我們對於將來展覽的主題有什麼建議嗎?
七、結語
文化展主重美觀與趣味。藝術美觀是主觀的,個人喜惡不同,但也有一些客觀的考量標準和普遍性的共識。例如造型、圖案及色彩要和諧,統一中有變化,變 化中不雜亂,畫龍要點睛,切忌畫蛇添足。內容要豐富,但更要有明確的焦點。文物有繁細的精工之美,也有樸拙的簡單自然之美。我們的設計團隊,總能協調彼此 不同的看法,終究把握住展覽的精髓而得獎。
至於我和友仁倆人,對於配置設計、造型彩色等理念,意見常有不同,在家時討論爭辯,那就像棋逢對手,互不相讓(註:我、友仁、明基都是建築系出身 的),頗有挑戰性。無論他服、我讓,顯然都是好結局,因此也增添了不少夫婦生活的情趣哩。We always have fun and enjoy doing the exhibition.
總而言之,如何在 12呎 X 8呎,或 10呎 X 8呎的有限空間,驕傲地呈現台灣文化特色,實非易事。展覽製作是 teamwork,各人才能有限,然而團結就是力量,每個人盡自己小我的能力,參與共事,眾志成城,便能完成大我的事工。那經過挑戰而獲得的 teamwork成就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晶。它不但光耀community,也豐富了小我的生命,使我們走的這趟人生路,增添許多姿彩。有一天人將老去,驀然回首時,我們將欣慰地感到此事的確美善而有意義。
再者,因為參與製作,需要思考,看書找資料,電腦 research,請益四方鄉親,和團隊人馬互相切磋,於是有形無形中,學習到許多以往從未知道的美麗島本土常識。諸如台灣的歷史地理、古人生活習俗、民間宗教、建築文物等,也使我們體會祖宗的艱辛奮鬥與刻苦能耐,以及他們的痴愚與智慧,可以說是我們的另類尋根之旅。同時這也幫助我們,清楚地確認今日自己的identity。而對微小的自我,更有信心地定位人生座標,勇敢地向前邁進。
正如Olympic的精神,其實盡了全力就好,得不得獎是次要的。少年仔,棒子交給你們了,加油!
源自 吳朱實 (寫於 2012年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