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報
作者 林文義
「台灣學生」風起雲湧
夜深的北卡羅萊納州拉蕾市。
燈下,有人在敲擊著漢文打字機鍵盤,有人靜靜的用針筆畫著版面,有人熱烈的討論。
郭倍宏以及他們「台灣同學會」的朋友們,開始爲了創刊號的「台灣學生」而奔忙。
那是一九八三年九月的事。
最先,只有兩大張,八個版。剛創刊時,很多人都抱著不樂觀的看法,並且認爲這份刊物必然很快就會夭折:但郭倍宏等人不認輸、不妥協的勤奮,不但讓「台灣學生」由八版擴展到十六版,更引起台灣留學生們極大的回響。
——最早時,由我自己打字,舜華也會幫忙,她也是很稱職的美工,自己畫版面、挿圖。我打字,效果不好,經過內部編輯同仁開會後,決定找一位還沒有孩子的同學太太來專任打字工作。第一個月把三分之二的稿件託外面的打字行做,第二個月則剩三分之一,到了第三個月,就完全是我們社內自己完成了。
——除了辦「台灣學生」之外,我開始跨州,前往各地的大學演講、拜訪。也許是由於北卡海報事件的原故,許多的留學生們對我十分好奇,加上某些人也與我有類似的經驗,於是透過各種辯證、討論,獲得了很多共識。
——辦「台灣學生」之前,我們也辦過「鄕訊」。我第一次離開北卡萊羅納州時,遇見休士頓的郭正光,那時他剛拿到博士學位,豪情萬丈的提議辦學生刊物,「鄕訊」就是這樣成形的,後來我們想再辦個跨校區的刊物,不獨只是在留學生之間發行,亦能在各地的同鄕會流通,我們把它叫做「北回歸線」。
——那時,在「美麗島周報」工作的政論家胡忠信稱許「鄕訊」是全美台灣同鄕會刊物中最有水準的。我也常和作家陳芳明在電話中交換編輯上意見,也爲他所編輯的「美麗島周報」寫了一些文字。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台灣學生」辦了第一屆的冬令會,作爲幹部訓練之用。他們邀請了許信良、洪哲勝、劉重義、林孝信前來座談。那是一次風起雲湧的聚會,集各種不同政治理念的領導人物,使得這群留學生大開眼界。
奔波於「台灣學生」的推展工作,使得郭倍宏更被國民黨特務目爲激進人物,由於與洪哲勝走得很近,郭倍宏及其「台灣學生」被有關單位與「台獨聯盟」劃上等號已是當然了。
由於郭倍宏的個性爽朗、好客,他的家居成爲許多台灣留學生頻繁進出的場合,他們用島鄕的母語暢快交談,說台灣的人、事,月旦政客,批評時政,唱台灣流行老歌……一種流言開始在留學生之間傳開,說郭倍宏接受了台獨聯盟的財力資助等等。
我和郭倍宏站在聖地雅哥的海岸,他穿上我爲他帶去的,印著「野百合的春天」字樣,三月學運的T恤,像極了一個仍在大學唸書的少年……我不禁啞然失笑,這樣一張猶如在羅斯福路四段隨處可見的大學生娃娃臉,大選之時,全島的情治人員奉命逮捕的「欽命要犯」,抓不到的主因,是由於他實在太尋常了。
「台灣學生」是郭倍宏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頁。在許信良將「美麗島周報」改爲「台灣民報」乃至於停刊之後,就僅剩「台灣公論報」及「台灣學生」,在北美台灣人社區間發行,比起國民黨挾其龐大財力支援的大小華文報紙,是那樣的薄弱、無力,卻又顯示出毫不妥協的抗爭性格,好像菅芒不懼貧乏的多礫土地。
他們分別向關心台灣的同鄕募款,每周不斷的定期出刊、幹部每周開會、切實的檢討、辯證,包括張信堂、李應元、葉宏岳等人,都是這份發行於全美的學生刊物的主幹。他們每個月必須募集到美金一千五百元,才能維持「台灣學生」的固定發行,十分的辛苦、吃力。
由於募款、招攬訂戶,郭倍宏必須走很多地方、見很多人,還必須努力的說服不同看法的留學生、同鄕,也讓他對於台灣人的各種社團的意識形態、思考模式有大槪的明瞭。
他自己對於在學生運動上的定位,只是暫時性的活動,他自認這與社會運動是息息相關的。不久,洪哲勝寄來了一份加入聯盟的表格。
Source form 菅芒離土 郭倍宏傳奇 / 林文義 09/1991
Posted in 08/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