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前進D.C. 國會外交的開拓者 / 王能祥,張文隆 /04/2012/Biography/傳記

前進D.C. 國會外交的開拓者

作者 : 王能祥 張文隆

274.前進D.C. 國會外交的開拓者

能祥寫這本回憶錄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提供給後人—尤其包括身在海外尋覓如何根留母國台灣者-行走人生旅程時,更容易找對生命的方向。之所以鼓起勇氣來舉筆,因為能祥認為有豐富人生體驗的人,如果把他的經驗深藏肚裡,將來走完人生旅程,一起跟棺木深埋地下,一起腐爛,這是違背能祥一生辛苦磨練學來的基督教品德教育。

當讀者看完這本書時必將發現,能祥出身寒微,少時生雙坎坷。及至壯年,遠渡太平洋,在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陸美國立足,終於選擇華盛頓D.C.(美國首都)落腳,四十年如一日,一邊以雙手辛勞謀生;一邊以心腦並用,成立團隊,從美國積極參與從事台灣民主運動。能祥人生的體驗也以這兩方面最有心得,而此心得,能祥認為有責任留下給後人方便尋找生命的方向。

人生觀

能祥的人生觀說來簡單。一生走來,不外乎把握以下十個人生的準則,並加上四大變數。謹利用自序篇幅,跟讀者共享:

◎十大人生準則:

(1)          了解自己,誠實評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2)          培養優美性格:這包括八德的磨練:自信、自重(自愛)、自尊、正直、仁愛、智慧、寬容、謙讓。

(3)          樹立不倒翁精神:那裡跌倒,那裡爬起來。

(4)          天道酬勤:不怕做錯事,只怕不做事。

(5)          學問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6)          把握機會,及時行善。

(7)          持守基督教信仰,終生不瑜。

(8)          超越自已  : 訂定遠大目標,用爬世界第—高峰(喜瑪拉雅山Himalaya Mountain)的精神、勇氣與毅力,—峰爬過再爬一峰,目標不達到不下山。

(9)          堅定實現全部潛在能力。

(10)        生生不息的生命觀:建立有價值的精神遣產及人生模範

◎四大變數:

(1)          心腦並用的自助精神。

(2)          愚勇到智勇的昇華磨練。

(3)          把握時間的機會觀念。

當上述人生十大準則落實到生活的層次,尤其再努力加上四大變數的時候,筆者體驗到這十大準則有可能蛻變成一個魔術金鑰,打開人生絕望的困境,產生意想不到的奇妙力量。筆者不論在專業的領域,或在政治運動的領域,都嘗試過這種生存的模式,確實經驗神效而受益匪淺。這種體驗在「八十回憶」裡處處可見,在「台灣前途文集」裡更是如此,讀者不妨試一試其神奇妙力。

做事的訣竅

在我漫長的人生旅程裡,不論是工作,或是從事民主運動,我屢次體驗到,若我機動運用智慧實行以下六大秘訣的時候,我行事的績效立刻變得更加紮實。我也多次體驗到在關鍵時刻,產生超出理性的突破。在此跟讀者分享。這六大秘訣分述如下:

(1)          懂得並貫徹水性與風性。水能無孔不入,風更是如此。懂得水性與風

性之後,遇到任河困境,不會無理中途而廢,倒要貫徹下去,最後苦盡甘來。

(2)     放眼遠觀,細心入微。釐訂長遠計畫,宜借用望遠鏡的視角,盡量放遠眺望。對於實踐既經決定的事情時,則應發揮顯微鏡的精神,反覆求全。

(3)          謙卑善用他人的才幹。善用他人的才幹,首重自己放寬心胸(Opening up one’s heart),待人熱情(Passionate),以及給與信任(Trust) 。  另一方面,務必去除嫉妒心(Jealousy)和猜疑心(Suspicion)。

(4)          謙卑借助長者的智慧與威望。人的智慧,尤其是謀略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成正比增加。一個立志從事群眾運動的台灣青年,倘若能夠謙卑借助長者的智慧,將會如虎添翼。威望也是長者特有的資產。我不斷謙卑借助郭雨新先生的智慧與威望,以彌補自已在智慧與威望的不足,效果卓著。我也借用彭明敏教授與黃彰輝牧師的聲望行事。

(5)          訓練鍥而不舍的堅持。「鍥而不舍」與否,往往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當你鍥而不舍從事高難度的計畫或事業,日以繼夜不得要領,但只要你不放棄,遲早有一天會有意想不到的曙光與靈感。我在1994年和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以及2007年為蔡百峻先生成功爭取到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蝴物綰舉辦蝴蝶展,所採取的方法主要便是運用鍥而不舍的堅持。

⑷           誠可感動,誠可感動天。誠懇待人,誠實做事,終會感動人;誠懇待人,誠貫做事,必也能夠感動天。不過從事大小事,必先由自身的努力開始,一試再試,甚至於反覆三次、五次使其成功。因為天只幫助苦幹實幹者;天不幫助懶惰的人,即所謂「天助自助者」。可是,欲成就大事,卻須謙卑地祈求神助。當上天看到你已盡了全力,仍然不能完成大事的時候,將會即時施予助力,讓你經驗成功的果實。

感謝的話

參與締造這本回憶錄故事的人事與物非常之多,能祥無法一一列舉致謝。在島內,這包括流浪三年期間(1942-1945)提供給我茅草屋住,教我挖刺杏仔的根可以度活;高雄商職破格錄取超理性的決定;楠梓教會長期的品格及寫作磨練;二二八事變的洗禮;糧食局、郵局、海關等場所給予溫飽;台灣大學完成「考大學階級」之夢想,又給予「讀大學階級」之機會……真的有說不完的感謝。

我需要感謝非常多的台美人。他們在我求學期間不斷地幫助我在移居華府後的這段期間(1972年迄今),用不同方式支持我,用不同方式共同參與台灣民主運動行列。在這段期間,最令我終生難忘的,就是郭雨新先生的提拔及栽培,讓我擔任他的政治首席助理(1977-1985)。正因為他們的熱心參與,Kansas State University ( Manhattan )才能享譽「台灣人的黃埔」;正因為他們的熱心參與,德州的台美人平反了我,導致我日後擔任台獨聯盟外交部長。正因他們的參與,才有1975年的「台灣人民眾大會」、1977年的「台灣人權聽證會」、1979年「台灣關係法聽證會」、1994年的「台灣第四家電視台聽證會」、1995年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與丁懋時大使晤面談及提升美台之間官員對話的層級、2007年自然歷史博物館邀請蔡百峻先生前來華府舉行「蝴蝶展」、李清秀女士表演「蝴蝶舞」、2009年利用結交準姐妹市機會,許添財先生以台南市長身分訪問華府市政府等。每當想起這一切的一切,我的內心立刻湧出無限的感恩。

我一直感恩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支持。沒有他們就沒有「二二八公義和平紀念會」(1995年迄今),沒有他們就沒有「為世界、為美國、為台灣公義和平祈禱會」(2003年迄今),沒有他們就沒有《願景》雜誌的問世(2002年迄今)。

我要藉此篇幅特別感謝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為本書題辭。1978年,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洲小組主席親自安排我和李前總統伉儷在華府Mayflower Hotel會晤,我們為台灣前途交換意見甚久。離別的時候,李前總統統肯定我的努力,並殷切鼓勵我再接再厲,令我既感激又惶恐。從此讓我更加立志堅定為台灣前途奮鬥不懈。

我也特別感謝十三位傑出的台灣領導人為本書寫序。這十三位傑出台灣領導人是:

  • 政治領袖五位:呂秀蓮(前副總統)、張俊雄(前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前行政院院長)、謝聰敏(前國策顧問)與蔡式淵(考試委員)
  • 外交官員兩位:魯肇忠(前駐美大使)與裘兆琳(前駐美副大使)
  • 教會領袖二位:高俊明牧師、羅榮光牧師(以上兩位牧師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與陳明賢牧師(前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 人權鬥士三位:艾琳連女士、周威霖先生與黃育旗先生

他們的序,篇篇感動我,想必也能感動本書讀者。他們鼓勵之言將伴隨我的餘年,在我心中不斷燃起火花,產生為台灣運動繼續奮鬥的力量。

我要感謝林宜怡小姐,她自願擔任校對工作,讓我這漢、台、曰、英夾雜的寫作體裁得提高可讀性。另外,我也要感謝遠景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葉麗晴女士及其工作人員的協助,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在這一切感恩之上,我一定要提的,就是上帝的眷顧與帶領。流浪期間倘若沒有上帝之眷顧與帶領,我恐怕難逃大蛇吞食(1944年)、進不了高雄商職的校門(1946年)、也進不了台灣大學(1955年)、Kansas State University ( 1965年)以及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1967年)的校門,更遑論來D.C.用開拓國會外交的方式加入保台的行列(1972年)。因此,我必須以誠惶誠恐、謙卑的心面對上帝,向祂表達無限的感恩。

再者,我僅憑「憨膽」,以及「青暝牛不怕槍」的愚勇到處亂撞,在我這亂撞途中,免不了得罪不少好人。對於被我得罪的好人,願藉此篇幅至上我最高的歉意。

儘管於寫作時力求謹慎,唯才疏學淺,立論思慮不週,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包涵。

最後本書倘蒙讀者共鳴,誠懇呼籲大家跟能祥一起為台灣美好將來打拼,或許還可以再爬高峰、再創高潮、再立奇蹟,早曰建設台灣為實質上的「寶島」。

2005年夏天,當夜幕低垂,大地的腳步變得和緩又寧靜,那是一個令人愉悅的時光。就在我徜徉於這夜晚的靜謐,電話鈴聲劃破了那寂靜的夜空。時任國史館館長的恩師張炎憲教授,在電話那頭告知我再一個月將要舉行「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並囑咐我參加。頓時我內心澎湃起來,「郭雨新」三個字觸動了我所有的神經。

1994年,當我踏出和平東路台湾師大校門口時,我在母校留歷經三年追尋,努力拼湊真相的論文——〈郭雨新與戰後台_黨外民主運動〉。論文中,我記述了一段心裡話:

1975年,未滿七歲的我,當時只是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小小學生。不過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卻是我對民主運動的最初認識。

記得唸小學前後,一夥玩伴的樂趣之一,就是在選舉季節裡,蒐集選舉文宣。當然,以這麼稚嫩的年紀,並看不懂內容是什麼,而我們蒐集的目的是摺成紙飛機在天空飛,或者摺成紙船在家旁的小河漂行。選舉活動對我們而言,只是日常生活中另類的大拜拜。的確,感覺就像廟會中的大拜拜,我們只是在看熱鬧,而當宣傳車經過家門口時,趕緊出去搶車上扔下來的文宣,因為我們又可以做紙船、摺紙飛機。印象中,每逢競選活動會有不同候選人的宣傳車以及隨車扔下的文宣品。然而,1975年冬天的競選時節裡,家門前經過的宣傳車,卻永遠只是喊著同一個候選人名字並且發送同一個候選人的文宣。不禁令我深感困惑?既然是競選活動,那我手中這張傳單的競選對手是誰?而他又在哪裡?不知過了多久,我才知道,我手中這張傳單的競選對手就是郭雨新先生。

1975年的立法委員選舉,是我童稚時期第一次留有印象的選舉,也是我知道郭雨新這位偉大同鄉前輩的開始。

1977年郭先生流亡美國,直到1985年逝世。這期間我也從小學、國中到高中。對於郭先生在美國的活動,隨著我年紀日漸增長,我愈是想從當時報紙中的隻字片語,試著去了解事情的真相。1985年郭先生逝世,那正是我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消息傳回宜蘭時,當時的情景,到如今我仍歷歷在目。就在家裡的院子裡,兩位上了年紀的長輩有著這樣簡短到不能再簡短的對話:一位長輩說:「郭雨新過世了!」另一位長輩:「……」就這樣沈默以對。郭先生對台灣、對宜蘭有如此大的貢獻與影響,但是在他自己的家鄉,對於他的辭世,卻連個簡短的討論,都變成莫大的禁忌。

就是因為這樣的氛圍,讓我愈發想要發掘事情的真相。尤其報紙上所寫關於郭雨新在海外的活動,始終令我難以信服,我更期盼釐清個水落石出。

在〈郭雨新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當中,我由點而線而面訪問到郭雨新先生的親友故舊,包括:

—、家屬———- 郭時南、洪成實。

二、身邊伙伴陳菊、李茂全、田朝明、田孟淑。

 

三、宜蘭當地人士–葉煥培、郭峰、許經山、李樹欉、林如屘、陳甲春、陳碧山、林阿溪、張純木、江仁壽

四、全島人士一李福春、謝漢儒、林義雄、游錫堃、邱義仁、吳乃德、田秋堇、江春男(司馬文武)。

五、海外台人一陳芳明。

 

這對重建郭雨新在島內的歷史,裨益良多。不過,海外的部分卻陷入原地踏步,讓我執起筆來,相當缺乏信心。

2005年七月底、八身初「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如期盛大展開,尤其最後一天的座談會讓我終於認識了郭雨新先生在海外的首席助理王能祥長老。我毫不猶豫地懇請王能祥長老接受我的訪談,王長老也非常爽快地答應,王長老雖然高齡七十二歲,卻以驚人的意志力從八月三日晚上九點半,一連講到隔天清晨五點。而且思路清晰,侃侃而談,講的是有憑有據。此一訪談後來收錄於《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張文隆、陳儀深、許文堂採訪紀錄,台北國史館,2008年)。

2008年王能祥長老再度返台,為了進一步為郭雨新先生平反,同時也希望將王長老長年在海外的努力公諸於世,我再度懇請王長老出回憶錄。王長老終於首肯,經過三年多的醞釀,終於新書問世。本書的出版,不只是為郭雨新先生找回應有的歷史定位,也不只是將王長老應得的榮譽歸還給他,更重要的是希望此書能成為海外台灣人運動的一部極佳教材,以讓更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能從中吸取智慧、獲得靈感。所以本書除了講述王能祥長老的故事,也收錄了他長年在海外關懷母國所寫的精華文章,篇篇精彩,契理契機。

回顧我從1993年初開始從事口述歷史工作,到如今已將近二十年,訪問的對象涵蓋了政治界、社運界、教育界(張文隆採訪紀錄,《台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文化界、宗教界乃至各行各業家族歷史,受訪人士已達百位。在這諸多訪談中,王能祥長老的回憶錄可說是最扣人心弦的!本書在追求文辭優美下,盡量力求保有王能祥長老的神韻和風格,口述歷史迷人的地方也就在此。在進入正文前,且讓我們分享一下兩則紀聞!

話說「台灣自救宣言」起草人之一,前總統府國策顧問謝聰敏先生曾說:郭雨新輾轉來到美國之初,在1977年成立「台灣多數人政治促進會」,並於兩年後組織「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除此之外,他更於1979年二月初,在美國國會外交委員會舉行聽證會,公開宣稱「台灣人民要求自決與獨立」。那時在他身邊的智囊王能祥,就是海外台灣人運動中最先支持外交路線的人物。王能祥在台大原本專攻政治學,到美國後轉攻會計,是台美人中第一位會計師。擁有穩定收入且行事認真穩重的他,加上又旅居台美外交核心「華盛頓特區」,因此在外交上有相當大的揮灑空間。對美國政界而言,台灣人的外交代表就是王能祥,這樣的局勢一直持續到FAPA成立前揭示如此。(參見張炎憲、陳美蓉、尤美琪訪問紀錄,《台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國史館,2008,頁385-386。)

再說,高雄楠仔坑長年以來一直流傳這樣的故事:楠仔坑當地的父老自小教育孩子,大概會提三種人、事、物。第一,虎姑婆;第二,林投姐;第三,王能祥。前二者目的在嚇小孩,第三則是激勵這些後生晚輩。

在東方哲學著作《孟子》一書當中〈告子下〉篇有這麼一段話。孟子

曰: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潸,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能祥的一生適足以作為此哲學理念的寫照。

究竟「王能祥」三個字隱含怎樣的意義?就讓我們聽聽故事主人翁的傳奇吧……

 

王能祥

274.前進D.C. 國會外交的開拓者_作者王能祥於1933年出生於台灣高雄一個基督教家庭。小學讀到三年級時突然被退學。三年後(1946年)以同等學歷考取高雄商業學校•翌年發生228事件,他參與其中,並深深影響他的一生。從大學到赴美進修(1965年),乃至到華府(1972年),他都將台灣前途看成是人生的第一順位。1977年到1985年擔任郭雨新先生首席助理,從事台灣民主運動。其成就包括召開三次國會聽證會以及與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王先生因從事台灣民主運動,導致第一段美滿家庭離散。1980年他再婚,並自1984年起迄今•於華府開設會計師事務所。膝下育有二子一女。

 

 

張文隆

274.前進D.C. 國會外交的開拓者_作者張文隆1968年生於宜蘭。自幼即受同鄉前輩郭雨新先生影響,高中時期開始從事學生運動,1993年擔任師大校務會議研究生代表,1994年完成不見容於主流學界的碩士論文——〈郭雨新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海軍服役期間*再完成《台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1997年起在三重、蘆洲地區的三民高中,透過反思歷史、針砭時弊,啟蒙眾多青年學子。另一方面繼續文化傳承工作,保留可觀的心靈資產,代表著作為《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

 

 

Published in 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