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家之道
作者 張燦鍙
一直有人建議我寫回憶錄。的確,比起大多數人,我的一生確實起伏波折。從台灣本島到海外各國,從美國化工教授到台灣政治黑名單,從美國國務院的座上賓到土城看守所的階下囚,過往的人生經歷,都讓我的生命更加豐富。
自認是個簡單的人,因為簡單,就不容易變來變去。儘管起伏波折、儘管榮辱毀譽,午夜夢迴,思索著一生的志業——台灣建國運動,四十年來的熱情,卻也不曾減退。
從獨立運動的推動到國家體制的建立,台灣人民追求的不應只是國家機關與政治體制的獨立,更應該是人格與文化的獨立自主。體制的建立,雖然不易,但事在人為;然而,人格自主與文化內涵的建構,在此時此地的台灣社會,恐怕更為急迫。
容忍不同意見的文化,相互信賴的文化,正是台灣人民需要的政治典範;也惟有這種容忍與信賴的文化,才能讓台灣脫離政客爭權騙財、民眾媚俗趨利的貪婪之島,成 為一個真正具有品格與價值的獨立國家。
這本書集結了過去曾出版的三本小冊子,某種程度也正傳達了我近幾年來,對獨立運動的認知轉折。
〈台灣建國藍圖:建設東方瑞士〉,寫於一九八三 年,主要是從政經制度來探討當時台灣社會的問題與獨立建國的原則,有深入的反思,也有深刻的期待。〈台灣: 舊的神話和新的現實〉則是一九八七年,在美國國務院的演講詞,將台灣人希望獨立、自主的聲音,帶進美國最高的外交決策機構。
上面兩篇文章都是闖關返台前的作品。一九九一年底,我闖關回台,入獄期間進一步思考台灣前途及反對運動的問題,〈政治、道德、權力〉是環環相扣的,即是獄中的沉思。而〈讓改變成為可能〉及〈邁向台灣理想國〉則是一九九四年對於反對運動及國家之路的全面性思考。
回台之後一、二十年,我參與台灣的政治運動加上對台灣的親身觀察,自然有感於心,出於肺腑,不能不說,二〇〇二年分別寫下〈文化:台灣問題的根源〉、〈西進,南進,不如自己上進── 一個外行人,看台灣的經濟困境〉,二〇〇七年、二〇〇八年又分別寫下〈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台灣主權獨立的新思維〉、〈關於台灣國家發展的幾點思考〉,進一步思考「台灣國家生存、發展與品格」的問題。
我這個人,人稱永遠的台獨主席,從政治社會、經 濟制度上,追求台灣主權的獨立,也希望從民主生活與文化價值上,追求台灣人的獨立。簡單如一,四十年不 曾改變。
如果我的回憶錄有一絲絲的價值,我想也無非是這一點點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熱情。就當作是整理回憶錄的開端。
是為序。
1936年生,台南市人,台大化工系第一名畢業,美國萊斯大學(Rice)化工博士,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研 究,紐約庫伯大學任教二十年,曾任化工系主任。從 事台湾獨立運動四十多年,前後曾任世界台灣獨立建 國聯盟主席十九年。回台後,曾任台南市長四年,現任「開創台灣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美國華盛頓國際中心董事。
著有:
《建設東方瑞士:台灣建國藍圖的探討》(1983,本書收錄)
《台灣:舊的神話和新的現實》(1987,本書收錄)
《台灣獨立運動三十年》(1991)
《文化:台灣問題的根源》(2003,本書收錄)
《八千哩路自由長征》(2006)
Posted in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