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基金會1997年刊
何汝諧
十五週年感言
今年是「台灣基金會」創會十五週年,同時也是第十屆「人才成就獎」的頒獎年。僅此歡慶「雙重紀念」之際,在歡騰、喜悦之餘,也引我深思:即將邁入第四回「五年」的「台美基金會」,是否需要一個新邁向?
美國最暢銷報紙之一USA Today,於今年九月五日刊載一則頗撩人尋味的最新人口統計資料。該報把美國人口分成五個世代(generations):「年輕代」(一至十八歲)、「青年代」(十九至三十 二歲)、「嬰盛代」(baby boomers,三十三至五十一)、(搖滾代)(swing generation,五十二至六十四歲)和「二戰代」(world war II generation,六十五歲以上)。其中以「嬰盛代」的人數最多,佔全美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其次是「年輕代」,佔全美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而「搖滾代」的人數是最少,只佔全美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雖然這一組統計據是以美國的人口為準,但是,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人口之組成,也是大致如此,而台灣也不例外。「台美基金會」於過去十四年中,秉著創會時所訂定的準則,順利地挖掘出三十四位「關愛台灣、認同台灣為故鄉」的傑出人才,同時也肯定五位積有特殊業績、榮譽的台灣人。於此三十九位受獎的傑出、特殊人才中,有二十一位(約百分之五十四)是屬於「二戰代」,十七位(約百分之分之四十四)是屬於「搖滾代」,而僅有一位是屬於「嬰盛代」。但是,在今年的六位受獎人中,竟有一半是屬於最隆盛的戰後嬰兒代,而另外一半是屬於耳濡目染二次大戰、韓戰、越戰,又經歷勝負興衰的「搖滾代」。所以,很顯然,「台美基金會」的得獎人,早就從「二戰代」邁入「搖滾代」,而今以勢如破竹的步伐,從「搖滾代」踏入「嬰盛代」。是故,我們可以預計,在此後的第二回「十屆」頒獎,亦即今後二十年内要頒發的「人才成就獎」。無疑,將為「嬰盛代」人物膺取,若非全數,也有大半。
「台美基金會」在成立初期,是由「管理委員會」訂計劃、辦頒獎、理公事、出刊物。當時的委員會成員,是由南加州的「二戰代」和「搖滾代」人物合成。當「管理委員會」於八十年代中重組為「理事會」時,理事們也換成全數為「搖滾代」人物。雖然現代的五、六十歲「搖滾代」人物,仍然是精神益壯、血氣未衰,大可發揮、辦事;但是為了因應今後的「被提名人」之出生、長大、創業、等等時代背景之相異,我深覺得,今後的「理事會」成員,應以「嬰盛代」人物為主,方可充分為今後的「台美基金會」得獎人盡以完善的服務。
為了持續挖掘「關愛台灣,認同台灣為故鄉」的傑出人才,俾以達成創會時所規定的宗旨,「台美基金會」的「理事會」成員組成,是需要跟隨「得獎人」的「世代」之變遷而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