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 憶愛女仲芸 / 黃再蘭 /02/2018

憶愛女仲芸

作者 黃再蘭

元月十二日(週日)淸晨約五點半時分,突然一股劇烈的錐心之痛排山倒海襲來,我衝進浴室,站立不穩,跪對馬桶,乾嘔無物,滿嘴苦汁,之後到廚房倒了杯冰水,又是一陣乾嘔,以爲是吃壞肚子,不以爲意……。幾天聯絡不上孩子,發現時,爲時已晚,芳蹤杳然已逝,如今回想起來,母女連心的感應,那陣霹靂撕扯之痛,應是阿芸告別之際……。

阿芸從小聰穎乖巧,懷她時,沒有特別不適,生產過程也相當順利,當時我和先生都在台北工作,初爲人母,自是奉著台灣的育嬰寶典”協和婦女”一書,遵照每4小時餵食一次,其實這是不夠的,其間她易醒不睡,啼哭不停,往往得整晚輪流哄抱,折騰得全家精疲力竭,人仰馬翻。滿月後,婆婆建議將她帶回台南大哥家,餵食奶粉,她才第一次吃飽喝足,睡了個長長好覺。健診時,醫生十分訝異的說”如今那還有像她這麼營養不良的幼兒?”幾年後,再翻閱”協和婦女”,其中一句但書:「在第一個或第二個月內,很難照規律性的時間餵奶,因此可以按實際需要變更」,竟然被我粗心大意的忽略了。又當時流行趴睡,她初生時,根髮全無,乍看之下,前禿後翹,臉龐窄長,和我們這一輩的扁平大臉,相去甚遠,大丈背後嘀咕地說:「阿蘭怎麼生了個那麼醜的囝仔,趕緊買個墊枕給寶寶框著睡」,從小對西瓜蕃茄等多子的水果敬而遠之,原來是被赫壞了,生怕不小心把子子吞進肚子裡,長顆大樹出來……,這些趣事,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笑譚。

也因此就由阿嬷繼續帶在身邊,大家對她寵愛有加,又和堂姐妹有伴,我們放假時就往台南跑,寒暑假時就到花蓮香(三)姑家作客,四歲時,初上幼稚園一不小心就拿了模範生市長獎,兒童節時由市長親自頒獎,往後功課都能應付自如,去年淸理雜物時,找到幾本作業本,字跡娟秀,工工整整,有條不紊。推算日期應是阿芸一、二年級時的功課,比照二女兒仲薇,兒子詠之現在的潦亂散漫真有天壤之別。

83年來美後,每年暑假阿嬤小姑總會帶著堂姊妹們來看看我們,爲盡地主之誼,我們也託客人之福多處旅遊。加州、佛州的迪斯尼樂園,尼加拉瀑布,直到阿嬤生病後,不適長途飛行爲止。

往後的日子,隨著兩小的相繼到來,或許因爲我整天忙著弟妹,忽略她早熟、纖細而多愁善感的內心世界,在她青澀的青少年期,即開始有憂鬱症症狀。常感覺孤單與人生無趣,14 歲時即輕生一次。出院後,她執意不回原校,因此十年級轉學天主教女校,一年後自己申請上early college,和一群年齡相仿的孩子們住校,開始了每五週接送回家一週,如此往返麻州二年。

我們很高興在她回台灣一年之後,申請到Johns Hopkins繼續唸大三,很快結識Jason,感情固定下來,他的祖父母是來自中國早期的留學生,學有專長,爲孫輩設立教育信託基金,因此Jason可以參加海上大學雲遊四海,兩年的期間,很感謝Jason開朗外向的個性,沖淡阿芸的愁思,而有倫敦,台北之行。然而畢業後,Jason繼續漂泊,無意安定下來。他遠赴中國學語文,兩地分隔,情緣漸盡,這自是給她很大的打擊。所幸,她也成熟多了,不再看不開。

初見Omer時,我打心裡讚賞他,難得的忠厚老實,對她呵護備至,也經由他介紹,我們鼓勵她試試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跨出校園的象牙塔。然而憂鬱症並沒有放過她,爲了維持懂事、認真、負責的外在,她得加倍壓抑內心疑慮、猜忌、惶恐、不安、多愁的憂鬱,如此惡性循環,折磨煎熬。辭掉工作後,繼續回硏究所,並準備醫學院入學考試,這條漫長艱難的道路,我們只能建議她多考慮,決定後,只有開導她不用猶豫,按步就班,心無旁騖,全力以赴。12/20又做了心裡測驗,結果仍是深度(Profound level)憂鬱症,自我期許的壓力使症狀更加惡化”The depressive symptoms combined with a self expectation for high achievement only add to her frustration leaving her more depressed”這個報告或許把她推進絕望的深淵,就此放棄了?

十年來,阿芸的憂鬱症一直是我們內心的隱憂,它不像一般傷風感冒等生理上的疾病,藥物可以根治得了。一路走來,我們別無他求,只期望她平平凡凡,快快樂樂地過日子。爲父母的心痛她所受的煎熬,四處求醫,瓶瓶罐罐的堆滿一室,皮膚也因焦慮而粗糙不堪。

安息吧!阿芸,告別式上,同學、朋友、同事遠自加州、北卡、維州、波士頓、馬里蘭、賓州、紐約,還有關心的親朋父執,濟濟一堂,送妳最後一程。祝禱妳寧靜安詳,永離愁苦。然而睹物思人,總是勾起無限哀傷。每當有長髮飄逸的少女,迎面走來或擦身而過,總是讓我心悸。看著Omer形隻影單,失魂落魄,形容枯槁時,心如刀割,既悲慟,又恐母女連心,打擾妳的安息。我這心中永遠的傷痛,每想起,來時活潑可愛的幼女,去時只剩骨灰一罈,教我情何以堪……。

紙筆難以盡述來自各方關懷的親情和友愛,謹以無盡的追思和感念,再次謝謝各位對小女阿芸和我家的厚愛。最後奉勸各位年輕有幼兒的家庭,我等寄居異鄕,親友大都分散疏遠,社交圈有限,不管您有無宗教信仰,務必讓您的孩子從小在友愛和樂的團契生活中成長,身心有所歸屬。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養個脆弱敏感的孩子,稍微處理不當,出個意外,或將悔恨一生。

Grace in London

Grace at St. Bridgt School

Source from Taiwan Tribune Issue #1965, 03/04/2003

Posted in 02/2018